道家的飲食思想
在中國思想史上,最崇尚自然,重視健身、強體的當數道家,與儒家分庭抗禮,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兩大支柱。不論是道家和道教都重視生命的延續,探索和追求長生不老的學說,飲食之道和房中術,作為生命綿延的兩大前提,都在這一學說的領域得到高度發揚。在實質上道家又與儒家的“食,色,性也”相通相連,因此道家的飲食之道又匯入儒家的飲食思想,豐富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道家學說對中國飲食文化最大的貢獻,是在飲食之中以養生為尚,講究服食和行氣,以外養和內修,調整陰陽,行氣活血,返本還元,從而得到延年益壽。《莊子》在《逍遙游》中曾講過大凡追求長生不老的人都傾向素食,以谷物、蔬菜、水果為主要食糧,甚至“辟谷”即不吃五谷,以“辟谷藥”代替,傳說這樣能益氣輕身,飄飄欲仙。當然這在現在看來是有一些局限。
道家的益氣養生學說促進了“食補”和“食療”的發展,在中國開開拓出藥膳這一獨特的食物品種。在養生食品中家常食用最普遍的豆腐,就是漢代淮南王劉安門下一批方士修道煉丹的產品。一些著名的醫藥學家往往又是道教的信徙,東晉的葛洪、梁朝的陶弘景、唐朝的孫思邈都是虔誠的道士,以他們的信念和醫學知識創造出“食治”的理論和配方。
道家對烹飪工藝的貢獻是,將道教煉丹的“火候”概念引進烹調的制作。煉丹本是道教修煉的方術,這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某些藥物的熔煉、熬制加工成丹丹丸藥餌服用;一是以人的精、氣、神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內功的修煉,凝聚成內丹。這種煉丹以神為體,意為用,在修煉中對意念的把握稱為“火候”,這一概念用在烹飪中,就是在對食品加熱制作過程中,使火力的大小強弱能恰到好處。在唐代以來出現了大火、小火、微火、文火、武火、明火、暗火、余火、活火等豐富多采的用火技術,使食品的制作具有多種口味。善于用火的道教觀往往能制作美味佳肴,泰山斗姥宮的金銀豆腐、武當山紫宵宮的芝麻山藥、青城山天師洞的白果燒雞都蜚聲海內外。
以養生為尚的道家思想發展出一套進食之道,孫思邈在《五味損益食治篇》等著作中提出“飲食有節”,主張少吃多餐,認為“善養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飽中饑,饑中飽耳。”又說:“一日之忌,暮勿飽食。”進食時要保持精神愉快:“人之當食,須去煩惱;食歸熟嚼,使米脂入腹。”進食后用“溫水漱口,令人無齒疾口臭。”“凡清晨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系統地提出進食的衛生保健知識,是飲食文明高度發展的體現。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