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煞老佛爺的太倉糟油由來
太倉糟油始創于清乾嘉年間,開醬園、釀酒的商人李梧江偶發奇想在米酒中加入辛香料及佐料封缸一年成為糟油。清袁牧《隨園食單》記載:“糟油出太倉,愈陳愈佳。”《太倉州志》說:“色味俱勝,他邑所無。”
清朝嘉慶年間(大約在1812年前后),在江蘇太倉縣有一個叫李梧江的商人。他經營著幾個釀造作坊,買賣做得很大。李梧江不但在做生意上精明強干,而且對食品也很有研究,平素喜鉆研食品調料。
一天,他來到釀酒作坊,一邊看著伙計們干活,一邊想:酒可以當作做魚時的調味品,能不能在酒漿里加些配料做成一種美味的液體調味品呢?于是,他決定親自試制。他將白糯米浸水蒸熟,加入甜酒藥,入缸發酵五十多天,釀成酒漿原液。他在酒漿中加上丁香、月桂、玉果、茴香、玉竹、香菇、白芷、陳皮、甘草、花椒、麥曲、鹽等二十多種輔料,最后定型。密封了一段時間后,拿出讓親友品嘗,色味俱佳,大家齊聲稱贊,拍案叫絕。李梧江也喜出望外,決心正式生產,并定名為糟油。
太倉糟油,于1816年正式釀制發售,漸名傳四方,成為官禮。后來,李梧江又進行了改進,把新產品兌入糟油底子,入缸密封一年后再出售,味道更佳,而且時間越長糟油越香。自此以后,做糟油的“老意誠”便美名遠揚了。
太倉縣有一個名叫錢調甫的人,他在河南當巡撫。有一年,錢巡撫回鄉省親,見糟油味道香美,回去時便帶了一些。為了巴結上司,他還送給李鴻章不少糟油。李鴻章見此品罕見,又獻給了慈禧太后。有一天,慈禧正生氣,胃口不佳。忽然想到了李鴻章送來的東西,便讓人往幾盤冷萊上澆了點。嘗了嘗,竟大提鮮味,大開胃口。她立刻眉開眼笑,派人去問李鴻章此品出自何處。李鴻章見太后愛吃,就派專人到太侖縣定購。自此以后,老意誠店內掛出了“進呈糟油”的金字大匾,生意興隆,聲譽日上。太倉糟油之所以色美味佳,關鍵在于“老意誠”有陳年糟油底子兌入新產品,否則,再下功夫也不能保證質量。這也是其他店望塵莫及的。所以,多年來,這陳年糟油底子就成了老意誠的命根子。在幾次動亂中,老意誠總是千方百計、不惜代價地保存糟油底子,使太倉糟油能一直流傳下來。
1915年,在巴拿馬舉行了萬國博覽會。許多人品嘗了太倉糟油之后,大出意外,其他國家的同類產品簡直不能比。于是,太倉糟油獲得特等大獎,榮獲金質獎章。百余年來,太倉糟油名聲日隆,暢銷海內外,深受美食家喜愛。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