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各地都在吃什么?
“正月十五吃湯圓”的習俗在我國已經流傳了上千年。吃元宵的習俗源于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據文字載,宋代以前還沒有元宵,那時人們過元宵節吃的是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到了唐代才有“正月十五日,作膏粥以祠門戶”的說法。這種“膏粥”,大概是一種甜粥。時至今日,在我國個別地區,仍有吃“元宵粥”的習俗。
經過多年的演變,到了宋代,我國大部分地區就開始吃圓球式的元宵了。
民間吃元宵一般都在上燈的這一天(正月十三),所以稱“上燈圓子”。而落燈這天(正月十八日),北方則有“落燈面”的說法,即此日須吃面條,意謂天長地久,延年益壽。南方則有吃“落燈糕”的習俗,有年年高升的吉利蘊意。
現在,元宵節必吃元宵,是各地的普遍習俗。不過各地風俗不同造成一些差異:東北在元宵節愛吃凍果、凍魚肉;廣東的元宵節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以求吉祥;在陜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面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膩,對于由于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元宵節除元宵這一具有代表性的節日食品外,各地還有許多其他的應節食品。浙江浦江一帶吃饅頭、麥餅。饅頭為發面,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臺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干、油泡、川豆瓣、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咸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在山東曲阜,元宵節晚上,戶戶門前燃著用豆面捏成或用水蘿卜刻成的燈。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