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餛飩
冬至是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農歷也叫陰歷、夏歷,陰歷是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時間來計算。夏歷是因歷法始于夏朝而得名。冬至的時間,是在每年陽歷的12月21、22或23日。這一天,太陽經過冬至點,直射在南緯23°26′,形成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間最長。
古書載,遠古之人,以天地未分,陰陽未判為混沌,而冬至日,陽氣始萌,陰氣漸消,故食餛飩以相賀時序之變,陽春之始。也就是說,從這一天起,北半球的白天,一天比一天長,夜間一天比一天短。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重新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
把冬至作為節日,源自漢代,據《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還有史書記載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餛飩是中華民族很早就食用的一種食品,早在西漢時期已經問世,南北朝時期已十分普遍。唐、宋、元、明、清歷朝有關飲食的書籍上都有記載。民國時期,街頭、廟會,更多出現挑擔、擺攤、吆喝之聲。新中國成立后,餛飩更成為北京特色風味小吃。
餛飩的叫法各地不一,廣東稱之為“云吞”,四川稱“抄手”,北方叫“餛飩”。雖京城歷來有“冬至餃子夏至面”之說,但在北方其他地區及南方大部,冬至吃餛飩也是風氣之一。京城于茲也多有浸染。冬至祭祖食餛飩之風俗源自盤古開天地之說,據記載:“混沌是天地未出現時的景象,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混沌中開天辟地。后來人依據混沌的神話,天形如卵,地如卵黃,完全為天所包圍之說,造出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像,故于冬至日食之。”餛飩二字,原為三點水旁,后因用作食物之名,祭祀祖先,就改成食字旁了。
關于京城人食餛飩之事,還有一段傳說。在清乾隆、嘉慶年間,有一本《飲淥軒隨筆》中記載:“京師前門有隙地,方丈許,俗稱為‘耳朵洞’者。雍正間,忽來一美丈夫,服皂衣,不知何許人,于隙地筑樓,市餛飩,味鮮美。雖溽暑,經宿不敗,食者麇至,得金錢無算。”說的是在這座小樓做餛飩買賣,在悶熱潮濕的夏季,餛飩過一夜都不壞,因此,生意興隆,賺錢無數。耳朵洞,就是后來的大柵欄煤市街西邊的“耳朵眼胡同”。
還有一種說法是,冬至在古代稱“亞歲”,并有“冬至如年”的說法。在送舊迎新之日食用餛飩。
按中醫的說法,萬物皆生于春,長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應之。就是說人也是一樣,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易經》中也有“冬至陽生”的說法。說的也是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
京城賣餛飩最早是以挑擔的形式出現,后來發展到餛飩攤兒,一口小鍋,中間用鐵皮隔開,一邊煮骨頭,一邊開著鍋,隨時有人買,可隨時煮。
上世紀50年代末,出現了由攤商變坐商的“餛飩侯”,門口掛著藍地、白邊、白字“餛飩侯”三個字的幌子。他們制作的餛飩皮薄、餡足,肉多而不膩,鮮香味美,湯汁濃而不渾,冬菜、紫菜、蝦皮等輔料全。幾十年來歷經坎坷,餛飩侯由原來的一家,發展到有直營店4家,在北京的加盟店有17家,外地14家。2003年被中國快餐委員會評為“中國快餐品牌企業”。1994年,餛飩侯還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頒發了銅匾。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