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伏”中,要知伏
說說“數伏”
俗語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初伏的第一天,開始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很多人都知道“數九”是從冬至算起,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數伏”究竟應該從哪天算起。因為,不論是從陽歷還是陰歷上看,每年的初伏起始日,總在變化,讓人捉摸不定。
這是因為我國使用的農歷歷法中,有一種“干支紀日法”,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字相配組合成60組,用以編排年、月、日、時的順序,周而復始,重復使用。根據“干支紀日法”的規定,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的起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的起始日,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起始日,并規定初伏和末伏各為10天。根據這個規則,有的年份中伏是10天,有的年份中伏是20天。
由于現在的日歷中很少標出“干支”歷法,所以一般看不出哪天是“庚日”,需要去查“皇歷”。2010年夏至是6月21日(干支是壬寅),其后的第一個庚日是6月29日(干支是庚戌),那么,第三個庚日是7月19日(庚午),即為初伏的首日,第四個庚日是7月29日(庚辰),而立秋是8月8日(庚寅),其后的第一個庚日是8月8日(庚寅),即為末伏的首日,因此今年的伏期是30天。
在夏至后氣溫驟升,形成灼熱的暑天。把最熱的暑天稱為“伏天”,是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時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
頭伏餃子
老北京民間有句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就說的是舊京數伏天家家信守的飲食民俗。為什么有這個食俗和俗語呢?據說與節氣和那時菜農生產技藝有關:農業落后,也沒有暖棚設施,沒有更多夏令青菜供應百姓,夏至數伏時正是蔬菜青黃不接斷檔之時,也因老北京伏天時特炎熱,汗流浹背的人們都愿在此時弄些簡單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飯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餃子、面條、烙餅的食俗。
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最初稱“餛飩”。據史載: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一書中就記述一種餛飩食品:“今云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近年在吐魯番一個唐代古墓里出土的木碗中就發現了十多個餃子,其形狀跟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到清代時吃餃子稱為煮餑餑,《燕京歲時記》上云:“每屆初一,無論貧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謂云煮餑餑。”以上可見老北京人吃餃子歷史之悠久。
北京人一年四季都愛吃餃子,在伏天餃子的品種及用餡也多種多樣,有水煮餃子、燙面餃子、油煎餃子、鍋貼餃子等。餡有一個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蘆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膩韭菜餡的,還有用鮮藕、木耳、雞蛋、口蘑制成的藕餡餃子。小時候家里還喜歡制作瓜餡的鍋貼餃子。
餃子也叫“伏(福)貼”或“貼伏(福)”餃子,“伏”與“福”諧音,有納福吉祥富貴之意。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