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名人與南京味道:美齡粥來歷
南京自古以來,由于其地理位置決定了南京人的飲食是南北雜匯,東西參糅。民國以來南京作為都城,官宦達人,華蓋云集,商賈店家,物阜貨豐,各類“顯貴”,趨之若鶩。南京城里人口倍增。盡管連年戰爭不斷,但都市依然歌舞升平,醉生夢死,使南京的小吃異乎尋常地發展起來,并留下了許多名人與小吃的佳話。
宋美齡與美齡粥
宋美齡很注意養生。她曾要求她的家廚為她熬制一種用上等粳米、豆漿、百合、山藥熬煮而成的粥。這種粥用小火慢熬,精工細活。粥口味獨特,清香鮮甜,有養顏,美白潤肺的功效。這種粥后來被命名為“美齡粥”。據說宋美齡駐顏養心得以長壽,與長期吃這種粥有關。
張學良與“少帥宴”
一九三五年,張學良因公來寧,為疏通關系,在金陵春中西餐館大宴賓客。在坐的有邵力子、于右任、吳稚暉等國民黨元老。所上菜肴有四花盤、四鮮果、四三花拼、四鑲對炒、一品燕窩、黃悶魚翅、金陵烤鴨、麒麟鱖魚、菊蟹盒、秘制山藥、砂鍋菜核、蘿卜絲餅、四喜蒸餃、棗泥夾心包、冰糖湘蓮等,色、香、味俱佳,客人們贊不絕口,尤其對金陵烤鴨酥、香、嫩、脆尤為滿意。
張學良宴會后招見了主廚胡長齡。當時胡長齡還是個才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張少帥很是吃驚,大加贊賞。第二天,于右任還專門讓秘書給胡長齡送來一幅“肴香”的草書。
以后這“燕翅雙烤席”的宴席,便有“少帥宴”之稱。
胡小石與“胡先生豆腐”和“美人肝”
上世紀二、三是年代,胡小石在南京金陵大學任教。他特別喜歡到“馬祥興”菜館去吃豆腐,每次豆腐上桌后,他都要評判一番,并提出改進意見。“馬祥興”老板馬盛祥的次子馬德銘自創了一道豆腐菜:用湖南小箱豆腐,先在沸水中汆一下,去掉豆腥味,再放雞湯里,然后加上雞肝、筍尖、蝦仁、木耳點綴。上桌后,紅白分明,清爽柔潤,鮮香撲鼻。胡小石高興地贊不絕口。以后這道菜便取名為“胡先生豆腐”。
一九二七年某日,杏林國手張先生在“馬祥興”請客,預定了“八大八小”酒席。因客人較多,菜料不足,酒店名廚馬定松靈機一動,把鴨胰子配上雞脯,再用鴨油爆炒。上桌后,只見白里泛紅,油光溢彩,晶瑩剔透,令人垂涎欲滴。品嘗后交口贊美,大呼真乃人間美味!這是什么菜?廚師沒給菜名。胡小石便自作主張取名為“美人肝”。從此“美人肝”便名聲大噪。
于右任品嘗過以后,題寫對聯:百壺美酒人三醉,一塔孤燈映六朝。橫批:饒有風味。
汪精衛也愛這口,曾多次令人于禁夜閉關之時,外出購買,引來報紙一片喧囂。
白崇禧與蛋燒賣
白崇禧喜歡吃馬祥興的燒賣。一次勤務兵與馬祥興的師傅聊天,談到“白長官”喜歡吃他們的燒賣。馬祥興的師傅金宏義為擴大生意,討得口碑,便著意在燒賣的制作上下功夫。他把外面的面皮改換成蛋皮,燒賣的芯子包裹了蝦仁、筍丁、馬蹄、胡蘿卜、以及其他配料,再用雞汁、生粉、鴨油調制的鹵汁勾芡,澆在燒賣上,外面用綠色蔬菜在系一條扎帶。這樣紅、黃、綠、黑相間顏色喜人。
白崇禧見這色彩鮮艷,香味軟糯的燒賣,大喜過望,連聲稱好,大為贊賞,并向多人推存。至此,這燒賣家喻戶曉,風靡京城。
陳果復與口蘑鍋巴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陳果夫任江蘇省主席,他也很注重飲食菜肴。他認為中國菜講究色、香、味,形,但是缺少“聲”。雖然滿足了食客的視覺,嗅覺,味覺,但還缺少對聽覺的滿足。
一次在飯桌上,他偶然聽見有人把開水澆在鍋巴上發出“哧啦”的聲音。他想如果在鍋巴上再倒上用肉片、蝦仁、海參和其他作料的滾燙的三鮮湯,這不就是一道色、香、味、聲、形俱全的菜嗎?這樣一道“口蘑鍋巴”的菜便誕生了,并取名為“天下第一響”。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