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貼秋膘”習俗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從唐宋時起,我國人民就有在立秋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據說可以一秋防痢疾。到了清朝,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
各地“貼秋膘”的習俗
現在我國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百度)
老北京立秋要“貼秋膘
根據老北京習俗,立秋這天要多吃肉“貼秋膘”,儲存下豐厚的資本好過冬御寒,家家要燉肉,或者燉雞、燉鴨等。
人們在肉食品店購買肉食品
“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因為在夏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北京人在這天吃燉肉別提多講究了,特別是漢滿兩族。首先家里的主婦要到市場上買一大塊非常新鮮的豬后臀尖肉,回到家里洗凈,在爐子上坐好了鍋,里面除了切成方塊的肉和水以外,還要放上蔥、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醬、鹽、用文火燉。在這里面的料包可不簡單,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葉、木香、涼姜、白芷、陳皮、豆蔻、砂仁、桂圓、小茴香、甘草等等二十多種中草藥香料組成,燉出來的肉香味撲鼻。可以說在這一天里,整個北京城完全沉浸在燉肉的香味里。
山東立秋包餃子
在山東,立秋的風俗是包餃子,老百姓都稱之為‘咬秋’。立秋當天,年紀稍大的人會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滿五谷雜糧的碗,上面插上三炷香,祈求“立秋”過后五谷豐登。而大多數人家會在立秋時刻過后,剁肉餡包餃子,全家人圍在一起“咬秋”。
魯東地區就有“立秋開頭坐一坐,來年春天要挨餓”的俗諺,提醒人們加緊農事勞作,奪取豐收。萊西農諺則說:“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飯”。同樣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的說法。意思是農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若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谷不豐還會歉收。對于過去只能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立秋的意義可就不僅僅限于吃了。
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但“咬秋”“咬”的是西瓜,和江南地區的“啃秋”一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臺灣立秋習俗
《臺灣通史·風俗志》中記載,臺灣舊時“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于東郊之外,至日往迓,謂之迎春。男女盛服觀,衣香扇影,雜喧滿道。春牛過處,兒童爭摸其耳,或鞭其身,謂可得福。迎春如在歲首,尤形鬧熱,宛然太平景象也。”
立秋時是臺灣周圍海域的立翅旗魚、小串、烏賊、鰆、蝦的產期。
立秋節氣也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江蘇鹽城立秋有“摸秋”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