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八日,蒸鋦鋦
年輕的時候,我對那些傳統的民俗很是不屑,感覺迂道。年紀大了,好些個觀點開始有了或大或小的改變。比如,一改之前的輕薄,反而愈來愈注重那些民間沿襲下來的古老而傳統的風俗。
之前博客當中陸續記載了一些威海地區傳統的喜慶風俗,比如七月七的巧果、年餑餑,喜餅、小年祭灶的糖瓜等等。
我其實真正在農村生活的時間很短,農村的親戚也少,關于民風民俗見識過的場面也很有限,對民間傳統的風俗了解往往只知皮毛,往往還是間接而來,所以希望本地的朋友踴躍發言,不斷補充和完善。
我們這里的風俗是,女人生小孩后,親朋好友會帶上禮物登門賀喜,這叫“看喜”或“看歡喜(qi)”。農村現在一般還是沿襲老古規,饋贈雞蛋、小米、紅糖、花布或小孩衣服以示慶賀。城里的賀禮那可就五花八門了,但發展至今也多以紅包為主。
小孩出生第八天,婆家一般會大擺筵席,宴請親朋好友。這就叫吃八日。吃八日,我們的方言念:qǐbáyi。
吃八日這天,喜家要煮很多熟雞蛋,并染上紅色向親朋好友報喜,并以白面做成許多面食,圓餅、餑餑、蓮子或鋦鋦,寓意保孩子平安吉祥,日子蒸蒸日上,然后分送給前來賀喜的親朋好友。
據說過去“吃八日”還有一個講究,這一天,公公會給孩子起個大名,以后上學工作后用的名字,家里更長一輩的人,會聯合給孩子起個小名,適合大家用方言叫的,又很順口的名字。
現在并不拘泥于此,年輕夫婦往往之前就給自己的小孩起好了名字。喜蛋的紅色也漸漸省略,也有搭配喜糖分送的。這花餑餑可是每家吃八日必不可少的。
新的生命,迎來了新的希望。無論是食物,形式還是習俗,無非是人們借助的一種載體,以表達迎接新生和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如今吃八日已經成為膠東喜慶風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愿這些傳統的習俗能夠代代傳承,不斷創新并發揚光大。
這些鋦鋦(方言,就是吃八日的喜餑餑)是親戚捎給我們的,之前我們去看過喜,但因為上班沒有時間去吃八日。
這鋦鋦一般都是農村的親戚,選用自家的頭等面粉和土雞蛋、自家打的花生油,精心制作的,打開包袱,遠遠就能聞到餑餑那香甜誘人的味道。
下嘴之前,想起咔嚓幾張,傳上來與博友分享。雖然這不是我們民間做得最好的,但比起我的蒸餑餑水平,那可是高高在上。去年近年關的時候,為了應景,我也斗膽做了兩回棗餑餑和蓮子,后來有博友提出我的餑餑沒笑,于是接著又做了一回。可是好些個事情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做的那個開口笑的餑餑成了一個個咧嘴哭,丑八怪的模樣最終沒好意思貼出來。
一起分享下真正開口笑的花餑餑
(這是葫蘆,諧音福祿,可惜煳了點兒)
葫蘆上的裝飾
老虎的正臉和側臉
這種比蓮子要大很多,兩頭有兩個小圓球裝飾的就叫鋦鋦。鋦鋦里面一般會包幾粒豆子或米粒,有說表示實心,有說寓意孩子聰明伶俐。看看它們一個個笑的咧著個大嘴。
這只嘴都咧歪了!
來源:名希特產網 關注:
飲食禮儀推薦
飲食禮儀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05-08 關注:151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05-08 關注:113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05-08 關注:10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10-26 關注:101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05-08 關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