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起源
起源說:
偶然翻讀《本草綱目》,有“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之形,故曰粽”的記載,再望書臺上的臺歷,猛然感悟,過十天八天就要過端午節,吃粽子了。
關于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訛傳訛,相沿成俗。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很多。最讓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說,就是50萬年前發明用火熟食時,為了適口,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剝葉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更像現在的粽子。
粽子的出現如本文開頭所說,但一說用于祭祖;又說為了紀念屈原殉難,兩說都有道理。
粽子造型:
粽子的造型因各地的民俗風情不同而異,說法也不盡相同,有稱正三角形、斜三角形、螺角形、鏟頭形等;或稱三角形、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亦可。
粽葉:
粽葉用香蕉葉或干荷葉:如廣東粽子。用干竹葉或新鮮青竹葉:如臺灣粽子。鹼粽通常是用青竹葉。咸粽則兩種竹葉都有使用,但一般商家多使用干竹葉,較節省成本。北平粽子多用葦葉(一種蘆草,葉形狹長,狀似船)。
各地粽子:
粽子有葷粽、素粽、咸粽、甜粽之分。
1、北平粽子:多為甜粽,主要分為兩種。
其一為純用糯米包成的白粽子,吃時需沾白糖,并加上一點玫瑰汁木樨鹵,味道香氣宜人。
另一種為在糯米中包入兩三顆紅棗,稱小棗兒粽子,吃前需冷藏,吃時會有冰涼的快感。
2、廣東粽子:是所有粽子中用料最豐富的,體積特大,做法費時最久。
咸粽的內餡有火腿、咸肉、蛋黃、燒雞、叉燒、燒鴨、栗子、香菇、蝦子等。
甜餡有蓮蓉、綠豆沙、紅豆沙、栗蓉、棗泥、核桃等。
3、臺灣粽子:臺灣肉粽有南北之分。
北部粽是先將糯米用紅蔥頭、醬油、鹽、胡椒等炒至八分熟,再包以炒過的內餡如豬肉、豆干、竹筍、鹵蛋、香菇、蝦米、蘿卜干等,置蒸籠蒸熟,具有咀嚼感,不會太黏膩。
南部粽則是將糯米與花生略為炒過,不加醬色,所包內餡有豬肉、紅蔥頭、栗子、豆干、芋頭等,再將包好的粽子以水蒸煮至糯米熟透,吃時蘸調味料,南部粽香糯性黏,較無嚼感。
4、湖州粽子:屬江浙口味,可在江浙點心館中嘗到,也分甜咸兩種。
甜者是以油脂紅豆沙為內餡,咸者是以醬油腌過的豬肉為內餡,且每個粽子只包一塊肥肉及一塊瘦肉,并無其他材料,而粽子的包法也很特別,是一頭凸出一頭扁平的鏟子頭形狀。
來源:名希特產網 時間:2025-04-30
關注:
飲食禮儀特產推薦
飲食禮儀特產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關注:217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關注:176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關注:164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關注:162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關注: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