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很久以前,在美麗的鴛鴦溪鄉下小山莊。這里山高林密、野生動物出沒頻繁,村里的幾戶人家都以打獵為生。其中有位年輕的后生,不但打獵本領高強,而且特別孝順與他相依為命的母親;日子過得雖然清苦,卻還經常將捕到的獵物分給同村的老人和孩子,因此倍受人們的尊敬。
轉眼到了大年除夕夜,天空下起鵝毛大雪,母子倆早早就關門在廚房做起了年夜飯。母親把平時省下來的一小袋大米拿來準備下鍋,年輕的后生則在一旁生起了炭火爐,把白天逮著的野兔子架在炭火爐上烤。正在這時,門外傳來敲門聲。原來是一個滿頭白發、面黃饑瘦的老者。母子倆趕緊把老者讓進屋里并端上一碗熱水。老者接過熱水深嘆了口氣說:“年景不好、家里的小孫子已經餓的快不行了”。年輕后生聽后,十分同情,毫不猶豫地把那一小袋大米送給了老者。老者接過大米,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突然,老者雙手捧起大米撒向炭火爐,母子倆正驚訝不已,頓時只聞到兔香夾著米香溢滿廚房。
老者不見了蹤影。留下炭火爐上金黃發亮、散發米香的燒兔。后生從燒架上扯了兩個兔腿,與母親一起沉醉于這難得的人間美味之中,全然忘卻了爐旁撒滿的、燒焦的大米…… 。
從此,屏南米燒兔便在民間逐漸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