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古稱武昌,其西南有個六十萬畝水面的湖泊,名梁子湖。梁子湖草豐魚美。它的通江處為樊口。這里水勢回旋,并有大小回流之分。“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釣臺下者曰小回”(《武昌縣志》)。唐代元結有歌曰:“樊口欲東流,大江欲北來,樊口當其南,此中為大回。回中魚好游,回中多約勾。漫欲作漁人,終焉得所水。”歌中所說的:“回中魚”,即是武昌魚。由此可知,武昌魚喜歡生活在回流之中。
提起吃武昌魚,沒有哪個不夸它好吃的。你可知道用它的骨刺沖湯喝,還能夠提神醒酒嗎?
在武昌樊口附近,相傳是三國吳王造船的地方。這一天,為了慶賀新修的大船下水,孫權命人在船上擺酒設宴。樊口附近的百姓也紛紛送來各色各樣的鮮魚,特別是樊口的鳊魚,更是酒席上的上等菜。孫權和大臣們吃得正起勁,席上又添了一盤噴香的清蒸鳊魚,這魚頭小頸短,脊背又寬又平。孫權很感興趣,用筷子夾了一口丟到口里,覺得味道于別的魚不同,特別鮮嫩,便叫人一連上了三盤,都吃得干干凈凈,酒也多飲了三大碗。孫權用筷子指著盤里的魚刺問:“這魚出自那里?”一大臣回答說:“是樊口的百姓為了感謝大王的恩德特意送來的。”孫權聽了非常高興,讓人叫來一位老漁翁,賞他一碗酒,要他說出這魚的出處。
老漁翁開始不敢接酒,后來看孫權并無惡意,才大著膽子一口喝干了酒說:“這魚出自百里梁湖。每當漲水季節,經過九十里路長港,繞過九十九道彎,穿過九十九層網,來到長港的出水處,也就是我們樊口附近。這里一邊是港水清的照見人,一邊是江水渾得象黃泥巴湯。鳊魚喝一口渾水,吐一口清水,喝一口清水,吐一口渾水。經過七天七夜脫鱗換肚腸,原來身上的黑鱗變成了銀子色的白鱗,所以吃起來格外有味。”孫權聽入了神,高興地站起來說:“講得好,講得好。來,再賞他一碗!”那老翁也不客氣,接過第二碗酒又一口干了。他又說:“這種魚,油也多,魚刺丟到水里可以冒三個油花。”孫權哪能相信,他親自試了試,果然別的魚刺只有一個油花,獨有這種魚的魚刺翻了三個油花。孫權一時興起,端起一碗酒走到漁翁跟前說:“你老很識魚性,酒量也不錯。來,我敬你三碗。”那漁翁說:“大王這樣看得起我,小民就是醉死也要領情。不過不要緊,有這種魚的刺沖湯喝可以解酒。”
孫權聽后一把抓住老漁翁的手說:“你也說的太玄了吧。如果真地能解酒,就罰我三大碗。”說完,他拉著老漁翁上席,叫人用開水將魚刺沖成湯喝了一口,果然提神醒目,各大臣喝了個個拍手叫好。孫權高興至極,端起碗來對眾大臣說:“想不到我東吳出這樣好的武昌魚,來,罰我三大碗。”說碗放開酒量痛飲了起來,一氣喝了九大碗,還嚷這叫人添酒加菜。大臣們怕他喝傷了身體就勸他不要再喝。孫權聽了哈哈大笑;“怕什么?有這樣好的神仙湯解酒,我還要喝他十大碗!”
從此武昌魚和神仙湯就出名了。直到如今武昌一帶的老百姓在酒宴之后,都喜歡用武昌魚的刺沖神仙湯喝。
武昌魚相關詩選:
北周庚信詩:“還思建業水,終憶武昌魚”(《奉和就豐殿下言志》十首之一)。
唐代岑參詩:“秋來倍憶武昌魚,夢魂只在巴陵道”(《送費子歸武昌》)。
宋代蘇軾詩:“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初到黃州》)。
宋代范成大詩:“卻笑鱸江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鄂州南樓詩》)。
元代馬祖常詩:“攜幼歸來拜丘陵,南游莫忘武昌魚”(《送宋顯示夫南歸》)。
明代何景明詩:“此去且隨彭蠡雁,何須不食武昌魚”(《送衛進士推武昌》)。
明代汪玄錫還將其詩句題刻于壁間:“莫道武昌魚好食,乾坤難了此生愁”;清代梁鼎芬因喜食武昌魚,曾將其收房名為“食魚齋”;一九五八年毛澤東同志的“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佳句一出,武昌魚更是聲著華廈,名揚五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