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南北朝時,梁武帝有個兒子,叫蕭統,后被立為太子。他幼小聰明,五歲時就遍讀了“四書五經”。有一年,他母親去世,在商議家事時與父皇發生爭執。太監鮑邈之從中挑撥,使他受到父皇的指責。他是個性剛強的人,就毅然離了這是非之地,游歷天下名山大川去了。
這一日,蕭統來到山清水秀的天目山。走。∽甙!迎來的是蔥翠的竹林。他將這支小竹捏捏,那支摸摸,感到十分喜愛,不知不覺在竹林深處迷了路。這時候幸虧看到遠處有一茅屋,便放開腳步,朝茅屋那邊走去。一進茅屋,見有一個老和尚,盤著蓮花座捧著經書在默念。蕭統不便打擾,就在一旁等待。閑著無事,走過來,走過去,來回踱著輕步,走個不停。
大約過了一支香的功夫,老和尚收好經書,打了個哈欠,才慢慢地站起來,自言自語道:“哎!太深奧了!”老和尚所說的深奧,一點也不假。經書用詞深奧,那時候,又沒有標點符號,不知讀到哪個字為止。老和尚一走,蕭統就攤開經書,一句話一個圈,一句話一個圈,認真地圈點起來。哪知,圈點的活兒一上手,把鍋里煮的筍早忘記得一干二凈。當想到鍋里有筍在煮時,揭開鍋蓋一看,筍已煮得干干的了。“呀!筍干了。”筍干就這樣被叫出名來。
蕭統皺起了眉頭,一邊想,一邊撕著筍干。撕啊撕啊,石桌上撕滿了一大堆。他想:這么干的怎么辦呢?轉念一想,還是回到鍋里再煮一煮吧!老和尚回山來,蕭統又想起了鍋里的筍,忙揭開鍋蓋,一看,愣住了,手里拿著鍋蓋呆癡癡地站在那里。原來,蕭統在筍干回鍋的時候,只抓了一把筍干,而水加得多,所以,成了滿滿一鍋湯哩。老和尚一看,也呆了一呆。他想:這一鍋湯,怎么個吃法?又一想:既然一鍋湯,不妨嘗一嘗再說。他嘗了一口,嘖嘖嘴,高興地說:“湯真鮮!比吃筍還好呢。”蕭統也嘗了嘗,果然清香可口,味道蠻鮮。筍干可泡湯,就一傳十,十傳百,被傳開了,并成了人們夏令喜愛的佐餐佳品。從此,每逢筍期,在山上,你搭個茅棚,他搭個茅屋,把原來任其自生自滅的鮮筍,烘制成筍干。鮮筍烘筍干,十斤變一斤,就變為千斤鮮筍一擔挑,四季都有鮮筍嘗。直到現在,在筍干泡湯時,人們總喜歡把它撕撕開,不僅吃起來方便,而且汁味也容易出來。所以,筍干實在還是昭明太子發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