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揭陽乒乓粿,可謂歷史悠久,聞名海內外。乒乓粿外呈扁圓形,粿皮半透明。在其演變過程中,幾易其名,曾有烏粿、鼠殼粿、檳醅粿之稱。
“乒乓粿”原名不叫“乒乓粿”,而是幾易其名。
相傳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兵荒馬亂,饑寒交迫,人民只得啃草根,吃野菜度日。在吃野菜過程中,發現了一種叫“鼠殼草”的,不僅無毒好吃,同時還有香味。后來,日子太平了,有人便用“鼠殼草”混合糯米去碾成粉,然后以粉為粿胚加佐料做成粿,蒸熟后呈暗褐色,吃起來別有風味。因為它是黑色的,所以揭陽人便稱之為“烏粿”。爾后,人們每逢喜慶之事,都要做“烏粿”,但因“烏”字不大好聽,人們遂用粿胚的原料一一“鼠殼草”來為它的名稱,改稱為“鼠殼粿”了。
后來,人們又改用“檳醅麩”作“鼠殼粿”的餡子。“檳醅”,就是把糯粟裝在密封的鐵罐內,爆炒熟,過篩去殼,碾碎。做粿時,每斤擯酷麩加熟白糖一斤,芝麻二兩、花生三兩,橙糕五錢。每斤鼠殼粉做30個粿胚,大小如半粒檳榔那么大。大了,胚太厚,小了易破裂。
由于揭陽“檳醅粿”獨具一格,又是潮汕地區少見,加上風味獨特,故此名聲遠傳海內外。
晚清時,揭陽縣城內南門有個叫李奇遇的,專門經營這一生意。在保持檳醅粿原有風味、特色的基礎上,創造發明了加印(蓋在上面的圖案印模)和用豆腐膜墊底,這樣既美化了擯醅粿的造型,又便挪帶。他每天只做一擔檳酷粿在總爺宮前(即現在的榕城鎮政府前)擺賣。那些想要品嘗又怕買不到的人,都得一早就到總爺宮前等候。
民國三十六年(即公元1947年),揭陽小食師傅謝洽到汕頭謀生,便做了“檳醅粿”擺于烏橋頭,群眾聞知是揭陽檳醅粿,即被搶購一空。
“檳醅粿”的叫法,揭陽人本來就很難叫準字音,再加上和外地顧客做買賣,更難聽準。1956年縣飲食行業在一次買賣中,有一外地顧客問售貨員:“你再說,這叫什么”粿“”乒乓粿“嗎?因為”檳醅粿“和”乒乓粿“在字音上相近,那位售貨員便將就答道:”對,叫乒乓粿.“由于乒乓易叫,易寫,結果竟不上幾天時間,人們都把”檳醅粿“叫為”乒乓粿“了。雖然叫”乒乓“是錯得可笑,卻成為公認的名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