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名中外的龍尾硯是我國四大名硯之一。龍尾硯,產于婺源縣的龍尾山,慣稱龍尾硯。由于婺源從唐代武德元年到北宋宣和三年,一直屬于歙州,所以過去歷稱為歙硯。
▽龍尾硯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龍尾硯的制作從唐代開元年間開始,已經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硯譜》記載,當時婺源一位姓葉的獵人追捕野獸到龍尾山,看到山溪里的石頭光潔如玉,就揀了一塊回家,經過技藝高超的雕刻藝人雕琢成硯臺。
后來,他的子孫把這個硯臺獻給了地方官。從此,龍尾硯名氣就傳開了。南唐元宗李璟在龍尾山設硯務,組織硯工專為朝廷督制石硯,生產進入鼎盛時期。到宋代,龍尾硯被列為貢品。
歷代文人對它評價很高。據《歙硯志》記載,南唐后主李煜推崇“龍尾歙硯為天下冠”。宋代大書法家、文學家蘇東坡得龍尾硯,如獲至寶,在《龍尾硯歌》中寫道:“黃琮白璧天不惜,顧恐貧夫死懷璧。
君看龍尾寶石材,玉德金聲寓于石。”元代蔡襄把龍尾硯比作價值連城的和氏璧,他寫:“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要秦人十五城。”可見龍尾硯聲譽之高。
▽龍尾硯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龍尾硯與廣東肇慶的端硯齊名。它的最大特點是:石質堅韌,紋理縝密;色如碧云,聲若金鐘;澀不留筆,滑不拒墨;貯水不耗,歷寒不冰;久經磨研,平而不凹。龍尾硯品種豐富,有金星、銀星、金暈、銀暈、眉子、羅紋等十余種,以“龍尾金星”為上品。
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持下,龍尾硯的生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制硯藝人努力繼承和發揚歙硯在造型、紋飾、布局和技法上的優秀傳統,還會試從唐詩宋詞中吸取養料,形成一種清新淡雅、古樸簡潔的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