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的水產品在歷史上久負盛名。除鯉魚、鯽魚、鱖魚、黑魚、魴魚、鯰魚、鰻鱺等魚類外,黿魚、青蝦、河蟹、田螺等早為京、津一帶人民所喜愛,并很早就進入了國際市場。雖然黿魚在淡水中分布很廣,而白洋淀的魚卻有它的獨特之點。
▽白洋淀黿魚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黿魚,學名為鱉,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一種爬行動物。它的別名很多,如團魚,甲魚等,白洋淀一帶都稱之“腳魚”。黿魚膽小怕人,喜歡成群潛居在水下溝濠及岸邊凹陷處棲息。
它的食性很廣,主要以小魚、蝦、貝類以及植物果實為餌。黿魚有耐饑餓的習性,三個月不進食也不會餓死,并且活動如常。黿魚生長速度較慢,一般由仔長到1市斤約需三至四年的時間。
而白洋淀的魚生長速度卻比較快,這是較之其他地方黿魚的不同處。據調查,白洋淀自然生長的黿魚,一年體重可達4兩左右,比一般淡水水域中的黿魚要重2~3兩,這大概是由于白洋淀優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白洋淀是淺水湖泊,水質肥,光照充足,水草繁多,底棲動物及水生藻類十分豐富,極利于魚的生長繁殖。黿魚是白洋淀名貴水產品之一,這里的魚,肥滿度大,體色黑,肉味鮮嫩,深受國內人民及國際消費者的喜。
黿魚肉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每百克魚肉含蛋白質二十克。其食用方法很多,有清燉清蒸、紅燒、黃燜、爆炒等,可算得水產中的上首,筵席上的佳肴。黿魚除食用外,藥用價值也極高。
其甲能滋陰清熱,平肝息風,軟堅散結;其頭燒灰能治久痢脫肛,產后子宮下垂,陰瘡等癥:血主治風中血脈,小兒疳熱潮熱:其蛋可治腹瀉。肉可治傷中益氣,補不足;其膽能治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