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水墨寫意,筆簡意賅,用“筆才一二像已應焉”的速寫式簡煉手法表現對象,雖難以窮形盡相,卻往往以傳神取勝,以少勝多,寓繁于簡,從而贏得群眾的贊嘆和珍玩。
▽蘇靜戲畫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蘇靜系保定人,自幼喜愛美術,曾專攻速寫,鉆研戲畫是最近幾年的新嘗試。其作品自從正式發表和銷售后受到國內外美術界重視。
他畫的《拾玉鐲》著重表現少女的天真、靈巧、羞澀和劉媒婆的善良、幽默、風趣,兩個角色各具畫面之一端,玉鐲恰丟在畫心,與兩人的目光構成不等邊三角形的布局,而顧盼傳情全在眼神一點,卻令人聯想到另一個未出場的角色小傅朋,從而收到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蘇靜戲畫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古人論畫曰:“寧頑勿秀,寧拙勿巧。”蘇靜畫戲多用稚拙的中鋒。《蘇三起解》中卻用滯重的側鋒去渲染崇公道的老邁厚道,而用纖弱的碎筆寫蘇三的輕佻、小巧和可憐,筆墨運用上的對照,恰到好處,形象的對比,也就顯得十分鮮明。
經畫家多次艱苦求索,終于找到了一種巧妙的手段,即運用各種不同程度淡墨的頑稚的線條去速寫、去造型,重點染而不重皴擦,氣勢所至,一揮而就。畫家還善于選取一個高潮片段,來進行畫面的藝術加工,總是用對比、對照、呼應、陪襯等造型手法,給人以一種意外的藝術美的享受。
在筆墨技巧上蘇靜認為作為寫意戲畫,蒼而不潤顯其燥,潤而不蒼顯其弱,二者應適度調和,方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