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球即鐵球。數百年來,在古城保定流傳著“保定府有三樁寶:鐵球、面醬、春不老”的民謠,并把鐵球列為三寶之首,世代相傳。
鐵球不僅是一件奇妙的娛樂工具,而且還有著獨特的健身功能。從外表看來它是明光锃亮的不銹鋼圓球,殊不知其內部結構還很復雜。
選料要求嚴,工藝精細,規格準確。球內還有球,并裝有音板(鋼簧)。兩球為一副,拿在手中運轉起來,音響各異,有高有低,分雌雄球,清脆悅耳,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既能收到調筋理神之功效,還能在鐵球的纏綿悅耳音響中陶冶性情。
舊時各省的官宦、商賈進京往返于保定途中,必定購買此物,做為饋贈親友或達官顯貴的見面禮。
▽保定健身球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相傳,保定鐵球起源于元明時代,原為實心球,最早流傳于宮廷,能起鍛煉身體和護身作用。明代時一位宮廷巧匠把實心球改裝成帶有音響的鐵球,轟動了宮廷,于是皇帝命令他專做鐵球供宮廷要人玩賞。
數年后,工匠告老還鄉,落戶到保定南郊西馬池村,仍以制鐵球為生,自造自銷,進城出售。保定本是畿輔重地,又是出京第一府。居民富庶,買賣興隆,每天造的鐵球供不應求。于是工匠便委托鼓樓南乾石橋一家代售。
為保持產品的信譽和專利,嚴守秘方,自己專門生產,不收徒弟,傳子不傳女并把這一戒條傳為家法世襲相沿。有些拿手的特技,主人總是于深更半夜之后,才在一間秘室中操作。
可是當傳到末代主人時,他只生了一個聰明伶俐的姑娘,姑娘長到十五、六歲時,便多次向父親求藝。嚴守家法的父親為諾守祖上的遺訓,予以拒絕。但姑娘并不死心,除日常留意制球的粗加工活外,還不時地偷學精加工的絕技。
每當更深夜靜父親聚精會神地干活時,她就悄悄地溜到窗下,用舌舔破窗紙學藝,她忍寒冬耐酷暑,數年如一日。一天,姑娘正看得起勁,一個噴嚏涌上來,“啊嚏”一聲,驚動了父親,老人一氣之下,染病在身,臥床不起,不久便死去了。
姑娘出嫁后,另起門戶,制起鐵球來。因姑娘鐵匠鋪系名家所傳,所以信譽經久不衰,保定鐵球,開始風靡全國。后來,乾石橋兩側出現了幾家專制鐵球的鐵匠鋪。
現在的保定鐵球,是在沿襲了明清時代制作工藝技術基礎上,經過進一步改進與革新研制而成的,工藝更加精細,結構更加科學,使保定鐵球無論在外觀造型上,還是內部裝置上,都有了很大改進。
因此,保定鐵球馳名中外。相傳,清乾隆年間,四庫全書總纂、太帥太保紀昀(曉嵐)愛玩健身球,并向乾隆皇帝推薦健身球的益處,乾隆皇帝和紀昀都得長壽,與其他帝王相比,很能說明問題。
▽保定健身球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常玩鐵球好處很多,公認它是良好的醫療器械。它可以幫助人們增加臂力和握力,鍛煉身手的靈巧敏捷也頗有效。很多學者指出:“如果培養智力發達頭腦聰明的孩子,必須使其鍛煉手指的活動能力。”
玩鐵球正是這一科學論斷的實踐,F代科學認為,健身球不單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運動工具,具有調精理神、強壯筋骨的健身作用,而且對某些慢性病還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特別是對中、老年的常見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神經衰弱、頸椎病、肩周炎、偏癱后遺癥、手指功能障礙等,均有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