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名吃的由來
黔菜:辣、麻、酸是黔菜很突出的風味。具有代表性的黔味佳肴有:糟辣脆皮魚、宮保鱔魚,獨山鹽酸鱔片,八寶汽鍋腳魚,天麻鴛鴦鴿,宮保雞等等。
腸旺面
又稱腸益面。清朝同治年面即在貴陽上市。清末民初,有貴陽人蘇德勝改進質量,以面、豬大腸、血益、肉燥為主要原料,配以輔料20多種,精細操作。遂發展為名小吃,仿效者有“學忠面館”、“慶和園”、“逸賢村”等飲食店。至解放前夕(40年代),腸旺面館逐漸遍布貴陽大街小巷。最著名者為王家巷羅鐵剛夫婦,稱為“王家巷腸旺面”。50年代,腸旺面繼續發展。1959年經濟困難時期,還由商業部門印刷專票作特殊照顧供應。1980年后,腸旺面經營業興旺發達,“陳腸旺”等一批個體戶聲譽鵲起,腸旺面成為貴陽早餐中必備的名小吃,以獨特的風味歡迎省內外的過往賓客。是為貴陽名小吃之最。
雷家豆腐園子
清同治古三年(1874年)。朝遷舉辦“皇會”其間,全國禁屠,不準老百姓食葷。貴陽有雷姓豆腐作坊,以豆腐做成園子,用菜油炸熟出售,很受歡迎。名揚京城,經幾代人改進后,炸出的豆腐園子內瓤質嫩如雪,布滿點點“蜂窩”,食后口留余香,遂稱貴陽名小吃,享譽120余年,冠名“雷家豆腐園子”,現貴陽四處可見。
戀愛豆腐果
抗日戰爭時期,貴陽彭家橋附近有張良元(又稱張華峰)夫婦,以擺攤為生,用康殼火烤豆腐果賣,輔以醬油辣椒醮水,風味獨特,生意極好。食客中以青年男女居多?
碗耳糕
以上等白米,紅糖為主要原料加工面成。抗日戰爭前,貴陽南京街(現中華北路)有一姓鄢姓的市民善做碗耳糕,選料從其糕頂開口處涂上一層玫瑰糖外撒芝麻,顏色金黃,個頭又大,扳開起雞肉絲狀和蜂窩孔,很受群眾歡迎,故貴陽歇后語有“南京街的碗耳糕-蒸(增)大了”之說。現每日清晨仍出現在貴陽市面,又稱“娃兒糕”,即嬰幼兒最佳食品之意。叫賣入市,成貴陽名小吃。
糕粑 糕粑稀飯
相傳清光緒年間,貴陽一盧姓小販,用糯米粉加碗耳糕,磨成漿汗甑蒸熟,其色潔白,松色如雪,遂用竹片劃成塊狀,點綴玫瑰、芝麻、桃仁米遂成風味小吃,人稱"盧糕粑",后又有城隍廟側(大同街西口)宋姓小販,改作園形,不加佐料,做成"宋糕粑"。園形糕粑配以荸薺粉調好的“稀飯”,即成貴陽人愛吃的“糕粑稀飯”,味道甜美,現貴陽甜品店可以嘗到。
荷葉糍粑
民國22年(1933年)貴陽北門橋(噴水池)一帶有食品店叫“鏡泉齋”,以上等糯料、白糖、涼糖、玫瑰芝麻、洗沙、花生米、核桃仁等原料制作。制作方法:先將糯米打成糍粑,分成小碗,再放入烙鍋以豬油烙成薄片,加入糖心,再折成一半復烙,粑粑黃脆,糖心融化即可。后“鏡泉齋”荷葉糍粑流傳全市,被貴陽市認可為名小吃。
來源:名希特產網 時間:2025-04-23
關注:
飲食禮儀特產推薦
飲食禮儀特產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關注:217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關注:174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關注:163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關注:162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關注: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