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jié)氣立春的由來
古人將立春定為24個節(jié)氣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jié),故立春有春之節(jié)氣已開始之意。農(nóng)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立春作為節(jié)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jié)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jié)氣的記載。在漢代前歷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jié)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jié),意示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此后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jié)氣之一存在并傳承至今。
立春的風俗習慣
1.立春日咬一口生蘿卜可以消除春困
立春這天,全國各地都有“咬春”、“嘗春”的習俗。無論咬春還是嘗春,都用帶辣味的蔬菜。“咬春”就是立春時吃生蘿卜,以脆嫩多汁的青蘿卜為上,最好是綠皮紅心的“心里美”。
俗傳立春日咬一口生蘿卜就可以消除春困。臨沂地區(qū)有些地方,這天人人手拿一個生蘿卜,待立春時刻一到,不約而同地咬下去,據(jù)說誰在立春那一瞬間咬住了蘿卜,誰就能青春永駐,長生不老。
2.吃春盤
“嘗春”類似咬春,吃的是春餅和春盤。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寧津一帶用蔥、蒜、椒、姜、芥切而調(diào)食之,稱為五辛盤,它既可以下酒佐餐,又可以作為禮物相互饋送。也有饋送青韭、黃柑的。
3.吃春餅
吃春餅立春這天,民間還有吃春餅的習俗。如晉代潘岳所撰的《關中記》記載:“(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討集》一書中亦說:“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舊時,立春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行于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jīng)常作為節(jié)慶食品頒賜給近臣。如陳元靚《歲時廣記》亦載:“立春前一日,大內(nèi)出春餅,并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卜為之裝飾,置奩中。”
最初的春餅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清代詩人蔣耀宗和范來宗的《詠春餅》聯(lián)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有春餅的記述:“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將使農(nóng)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qū)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餅,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
4.吃春卷
除了春餅之外,春卷也是立春日人們經(jīng)常食用的一種節(jié)慶美食。這種食品是以薄面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其具體制作方法為:面粉和成漿狀,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平鍋,制成薄如蟬翼的春卷皮,然后包餡,卷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兩頭以面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里嫩、色香味俱佳。春卷皮一般用麥面,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至于餡料則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而江南則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春卷這一食品名稱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該書中曾提到過"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這兩種春卷。到了明清時期,春卷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卷已成為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現(xiàn)在人們吃春卷已不再局限于立春日了,平時也經(jīng)常可以吃到它。但是,春卷在立春日這一天吃起來還是會別有一番滋味的。
咬春和嘗春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原本是立春節(jié)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現(xiàn)在這種節(jié)慶習俗已經(jīng)淡化了很多,甚至于許多年輕人都已經(jīng)不知道這一習俗了。現(xiàn)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面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
立春的養(yǎng)生注意事項
1.多吃蘿卜少吃辣護肝養(yǎng)陽
在春回大地之際,養(yǎng)生專家提醒市民,立春后的養(yǎng)生要護肝養(yǎng)陽、不宜劇烈運動,飲食上要多吃辛溫、甘潤食物。養(yǎng)肝情緒平和別激動
春季養(yǎng)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fā)、萬物始生的特點,逐漸從“秋冬養(yǎng)陰”過渡到“春夏養(yǎng)陽”,注意保護陽氣。因春屬木,與肝相應,所以在春季養(yǎng)生上主要是護肝。中醫(yī)認為肝主情致,因此護肝要從心情著手,養(yǎng)肝的關鍵就是要保持心情舒暢,防止“肝火上升”。情緒不宜過于激動、興奮,要保持愉悅、平和,這有利于疏肝理氣。
2.運動:劇烈運動耗陽氣
立春過后,在生活習慣上,人們要逐漸晚睡早起。而且隨著氣溫回升,立春后人們也要逐漸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這可以加快血液循環(huán),有利氣血運行。不過由于立春后天氣乍暖還寒,這時比較適合進行節(jié)奏和緩的運動,如春游、放風箏、散步、慢跑、打太極以及并不劇烈的球類運動。
要注意的是,這一時節(jié)運動不宜劇烈,不宜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否則可能耗陽氣,對養(yǎng)生不利。而且由于立春后氣候仍然干燥,運動時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3.飲食:蘿卜韭菜可多食
立春后的飲食也是很有講究的,要護陽氣。我國很多地方有立春吃春餅、蘿卜等食物的習俗,這也是為了養(yǎng)護陽氣。春餅里的韭菜是上佳的護陽氣的食物,而豆芽有滋潤作用,都是春天里比較適宜的食物。另外,可以多吃辛溫發(fā)散的食物,如多用豆豉、蔥、姜、胡椒、香菜、蒿子、韭菜、蝦仁等有利陽氣生發(fā)的食物來調(diào)味。飲食還要少酸多甘,多食用口味微甜的甘潤食品,如大棗、百合、荸薺、梨、桂圓、銀耳、蘿卜等。而酸味食品有收斂作用,不利于陽氣的生發(fā)和肝氣的疏泄。
同時,要少吃過于辛辣的食物以及油炸、燒烤的食物。與冬季不同的是,立春后麻辣火鍋要少吃,羊肉、狗肉也要少吃,因為這些食物都可能損耗陽氣,導致上火。
4.春捂:防風寒衣物要擋風
春天是由冬寒向夏熱過渡的季節(jié),冷暖氣團交替活動頻繁。立春后晝夜溫差較大、早晨氣溫較低,由于人體對春季風向多變的氣候特點適應性較差,加上隨著大地回春人體表面的毛細血管逐漸開放,但天氣乍暖還寒,而且春天風大易傷陽氣,人也很容易受風寒。因此立春后是感冒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易發(fā)期,發(fā)病人數(shù)較多,心腦血管疾病也處于多發(fā)期。立春過后要注意保暖防病,一定要春捂秋凍,春天里的衣物一定要保暖、擋風。
立春氣候特點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而且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也意味著萬物生長、春耕播種,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時至立春,在北回歸線及其附近一帶,風和日暖、萬物開始生長,氣溫、日照、降雨等,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可明顯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立春節(jié)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shù)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我國地域廣闊,主要位于低、中緯度上。低緯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30度間的空間范圍,即30°N至30°S以內(nèi)地區(qū),包括熱帶、副熱帶兩個熱量帶,是全球太陽輻射和熱量比較集中的地帶。低緯地區(qū),多雨、多風暴、光照足、濕度大,季節(jié)轉換時降雨量、光照、風暴等變化明顯。中緯度是指南北緯30度-60度之間的緯度帶,高、低緯度的盛行氣團在這一帶相互交迭,氣旋活動頻繁,溫差大,季節(jié)轉換時氣溫變化明顯。不同的緯度,其氣候有很大差異。
“立春”是季節(jié)類節(jié)氣,標示著進入了春季,代表溫暖、生長。冬春的地域分界線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當立春交節(jié)時,那一線以南地區(qū),已有春的氣息了。立春是一個略帶轉折色彩的節(jié)氣,這種轉折在全國范圍并不是十分明顯。“四立”標示著四季輪換,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面變化規(guī)律,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氣溫等等的變化規(guī)律。立春后陽氣開始上升,日照增加,白天漸長,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生長的季節(jié),萬物至此漸次復蘇,天氣開始逐漸回暖。交節(jié)時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南方嶺南,早春的氣息已撲面而來;而在北方,萬物仍蕭索,有的地方還在下雪,立春,更多只能說是春天的前奏,并沒進入春天。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并不適用于全國各地。季節(jié)轉換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氣溫變化分明的氣候(氣溫)特點,但“立”的具體物候、氣候意義卻不顯著。“立”對于很多地區(qū)來講只是一種參考意義。在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上升至10℃以上的始日作為劃分為春季開始。
立春飲食文化
春盤:春盤是立春飲食風俗之一,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餅糖放盤中為春盤(或拼成盤)饋送親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盤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餅、餌五種。蔬菜主要有:豆芽、蘿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雞蛋、土豆絲。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fā)時。”
田艾籺:田艾籺是春季常見的時令食品。在開春時節(jié),萬物復蘇,草長鶯飛,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長的全盛時期,田艾約10厘米高,葉子是粉綠色的,花朵白中間綠,全身長滿絨毛。據(jù)《食物本草》里介紹,田艾具有祛濕,暖胃,清腸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節(jié)令貢品,祈禱風調(diào)雨順。
春餅:春餅是面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里,成為“春盤”。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
春卷(春蠶):《歲時廣記》:“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
咬春(吃蘿卜):明《酌中志》:“立春之時,無貴賤嚼羅卜,曰‘咬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