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硤龍眼原種出自廣西壯族自治區平南縣大新鎮。平南縣的108株石硤龍眼母樹是早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的覃敬清先生在1929年選育的龍眼優質品種。
相傳在平南大新鎮新和街,有一座高大的石山,石山下有一顆龍眼樹,果質很好,當地人稱為“長壽果”。上世紀20年代,大新上垌村舉人覃竹饒之子覃敬清,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回國后,他帶回一些黃欖、銀稔良種,在大新購置了近千畝土地,辟為果園。一天,聽母親提到新和石山的“長壽果”,他便去察看。來到石山,細看那棵龍眼樹,樹從石縫之間鉆出,樹干有碗口粗,樹冠像大傘,樹葉青綠茂密,果滿枝頭。摘下幾顆“長壽果”品嘗,果大肉厚,晶瑩剔透,爽脆清甜,而且糖分高水分少,果真為果中珍品。覃敬清如獲至寶。后來,他利用在日本留學時學到的果樹嫁接技術,用石山上的那棵龍眼樹,成功嫁接培植了108株龍眼樹苗。這108棵龍眼樹,便是廣西石硤龍眼的母本樹,現存于母本園中,由廣西三桂食品有限公司代管。
母本園所在地叫大南農場,也叫中舉嶺。三桂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王德成是本地人,生于大新鎮北段村,后移居香港。對石硤龍眼的“嫡祖”,他有自己的看法:“龍眼原產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品種有烏圓、石硤、水眼、米仔眼、圓眼等等,其中以石硤龍眼最為出名。‘石硤’這一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石硤也即石夾,最早的石硤龍眼樹是從大石縫中長出來的,由于樹根被大石夾住,只好往深土層里鉆,樹根吸收了地下的精氣,結出來的龍眼果就特別好吃;有人則認為石硤龍眼肉質脆爽,外形略扁,樣子像小石子,所以叫石硤。香港、廣東、廣西都有優質石硤龍眼的出產地,像廣州市海珠區一些村莊種植石硤龍眼的歷史有一百多年,清朝就有記載。平南的品種,應該是從廣東傳過來的。”
王德成說,小時候當地龍眼并不叫石硤龍眼,本地人都叫沙囊龍眼。上世紀80年代,廣東種植戶來母本園參觀、品嘗之后認定,沙囊龍眼和東莞的石硤龍眼是同一品種,于是沙囊龍眼改叫石硤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