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獻記載,在周代時,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這些禮儀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斷完善,對現代社會依然產生著影響。
01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門外;客至,互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系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后,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主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主安排。然后入座。
02
禮產生于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
《禮記·曲禮》說:“凡進食之禮,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就是說,陳設便餐,帶骨的菜肴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干的食品菜肴靠著人的左手方,羹湯靠右手方。這套規則在《禮記·少儀》中也有記載。上菜時,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魚肴時,如果是燒魚,以魚尾向著賓客;冬天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天魚脊向著賓客的右方。
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縟禮。《禮記·曲禮》要求,“毋摶飯”,吃飯時不可摶飯成團大口吃,這樣有爭飽之嫌。“毋放飯”,要入口的飯,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到不衛生。“毋流歠(chuò)”,不要長飲大嚼,讓人覺得是想快吃多吃。“毋咤食”,咀嚼時不要作出響聲。“毋反魚肉”,自己吃過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應接著吃完。
類似的儀禮也曾作為許多家庭的家訓,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