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們的飲食習慣,與其說是“請吃飯”,還不如說成“請吃菜”。所以對菜單的安排馬虎不得.很多人請客吃飯,對各個菜系尚不熟悉,就經常會出現“亂點鴛鴦譜”的情況。目前,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八大菜系是魯、川、粵、閩、蘇、浙、湘、徽。有人用擬人化的手法將它們的特色描繪得淋漓盡致: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壯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不同的菜肴,也有不同的烹調方法,比如:燜就是將煎、炸、炒或水煮的原料,加入醬油、糖等調味汁,用旺火燒開,再用小火長時間加熱。制品形態完整,不碎不裂。燴就是將加工成片、絲、條、丁的多種原料一起用旺火制成半湯半菜的菜肴。此外,還有烘、煮、炸、烤、滾、爆、蒸、燉、煨等方法。了解基本的烹調技巧,也有助于點出主賓雙滿意的菜單。
一般情況下,一頓標準的中餐菜單結構包括:
前菜(開胃菜)
湯(羹湯)
主菜(大菜)
面類或米飯
點心(甜點)
開胃菜通常是四種冷盤組成的大拼盤。有時種類可多達十種。最具代表性的是涼拌海蟄皮、皮蛋等。有時冷盤之后,接著出四種熱盤。常見的是炒蝦、炒雞肉等。不過,熱盤多半被省略。主菜緊接在開胃菜之后,又稱為大件、大菜,多于適當實際上桌。如菜單上注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主菜的道數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數,因為,中國人認為偶數是吉數。在豪華的餐宴上,主菜有時多達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種烹調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順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濃膩交互搭配,或干燒、湯類交配列為原則。最后通常以湯作為結束。點心指主菜結束后所供應的甜點,如餡餅、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則是水果。
做東招待時,可請客人點菜,或請女士先點。
在安排菜單時,必須考慮來賓的飲食禁忌,特別是要對主賓的飲食禁忌高度重視。如宗教的飲食禁忌,“三高”患者出于健康原因的禁忌,喜歡吃辛辣食物等地域偏好。
先決定主菜再搭配其他,主菜代表著品位,也代表了主人的“立場”,也就是“預算價位”,因此主菜點什么,作東者應有主見。
當天的特色菜可以附加在菜譜上,也可以用立式菜單放在臺面上,有時還在餐廳的門口用廣告形式陳列。特色菜可能是原料過剩的品種,也可能是是時令菜或廚師的拿手菜。如果它是剩余菜或時令菜時,通常是比較便宜的,可以適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