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江書畫紙,歷史悠久。夾江手工造紙始于唐,繼于宋,興于明,盛于清,康乾時期成為“貢紙”和“文闈卷紙”,抗戰時期達到頂峰,年產萬噸,產量之多,品種之繁,品質之佳,為全國之冠。
早在唐代,便有關于夾江紙的記錄,宋代夾江竹紙發展很快,在明、清時代夾江紙迎來興盛之期。明代中期,夾江紙已經廣泛地用于文化教育、經濟貿易,滲入到人們的生產、生活諸多領域。清康乾時期,夾江手工紙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版《縣志》具體記錄了那時“各區造紙之家”“因解文闈卷紙互相控訴”的事件,當時夾江紙被欽定為“貢紙”,成為宮廷用紙和“文闈卷紙”。
抗日戰爭時期,夾江成為大后方紙張供應的重要產地,產量居全川產紙縣第一位,年產量近萬噸。夾江成為當時全國手工造紙產量之冠。著名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曾兩次來馬村鄉石堰村,同槽戶石國梁(著名槽戶石子清長子)等,共同研制書畫紙,提高了夾江書畫紙質量,制造出了著名的“大千書畫紙”,得到近現代中國著名書畫家們的高度評價。于是,夾江書畫紙便以“大千書畫紙”名之,與安徽宣紙同被譽為“中國有宣、夾二紙,堪稱二寶。”
夾江書畫紙產地范圍為四川省夾江縣馬村鄉、中興鎮、漹城鎮、迎江鄉、南安鄉、木城鎮、黃土鎮、界牌鎮、龍沱鄉、華頭鎮、麻柳鄉、歇馬鄉12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一、原料要求
1.嫩竹:當地生長期在6至9個月內的慈竹、水竹、白夾竹。
2.蓑草和枸皮:當年收割并曬干的當地蓑草、枸皮。
3.水:產地范圍內的山泉水或50米以下的深井水。
二、生產工藝技術要求
其傳統主要生產工藝流程為:砍竹、水漚、槌打、選料、漿灰、蒸頭鍋、打竹、洗料、蒸二鍋、洗料、發酵、打堆、擇料、搗料、淘料、漂白、打槽、加滑水、撈紙、壓水、掀紙、打吊子、貼紙、曬紙、清點、包裝。
三、貯存要求
產品應貯存在陰涼、干燥、通風的庫房中;嚴禁露天堆放、日曬、雨淋或靠近熱源。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紙質綿韌、手感潤柔,紙面平整,有隱約竹簾紋,切邊整齊潔凈,紙面沒有折子、裂口、洞眼、沙粒和附著物等影響使用的瑕疵。
2.理化指標:
(1)緊度:(0.35±0.05)g/cm3;
(2)吸液高度:縱橫平均(25~50)mm/60s;
(3)濕抗張強度:縱橫平均≥31N/m;
(4)耐老化亮度(絕對值)下降:≤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