餛飩(漢語拼音:hún tún 或者hún tun 輕聲;粵語:wɐn3 tɐn1,音同“云吞”;山東話:hún dùn;英文名:wonton)是中國民間傳統面食之一,用薄面皮包餡兒,通常為煮熟后帶湯食用。源于中國北方。
包面特點:
餛飩以餛飩和水餃來比較的話,餛飩皮為邊長約6厘米的正方形,或頂邊長約5厘米,底邊長約7厘米的等腰梯形;水餃皮為直徑約7厘米的圓形。
餛飩皮較薄,煮熟后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別,等量的餛飩與水餃入沸水中煮,煮熟餛飩費時較短;煮水餃過程中另需加入3次涼水,經歷所謂‘三沉三浮’,方可保證煮熟。
餛飩重湯料,而水餃重蘸料。
餡料:
豬肉、蝦肉、蔬菜、蔥、姜構成最基本的餡料之選。菜肉大餛飩與鮮肉小餛飩曾是上海小吃店的基本選項。
起源于無錫東亭的無錫三鮮餛飩以鮮豬肉、開洋、榨菜為餡料。常州三鮮餛飩則以鮮豬肉、蝦仁與青魚肉為餡。豬肉、水產、干貨和醬菜的搭配組合也啟發了日后的餡料創新。廣東以肥、瘦豬肉、鮮蝦仁,加入大地魚碎及蛋黃、調味混成。
1990年代以來,連鎖經營的數家風味大餛飩店在上海出現,兼營堂吃與外賣。菜單中,各色醬菜、葷素時鮮、南北干貨紛紛匯入餡料,餛飩餡料的品種也得到大幅豐富與提升,諸如蓮藕叉燒鮮肉、臘肉山藥鮮肉、咸肉鮮肉、三菇鮮肉、荷蘭豆鮮肉、蛋黃香酥鴨、哈密瓜鮮肉、銀魚蛋黃、蝽子鮮肉、平菇蝦仁、松仁粟米鮮肉等等新鮮組合出現。牛肉、螺肉、雞肉、各色魚肉等水產、時鮮蔬菜水果、各色豆制品等等都可為鮮貨之選。干貨中,開洋、干貝、香菇、香腸、咸魚、咸肉、梅菜亦可入餡。醬菜中,尤以榨菜、大頭菜和蘿卜干受青睞。
還有一種調料就是家庭中沒有的,(調味香精)這也就是我們自己做的餛飩為什么沒有餛飩鋪子里面做的好吃的原因。
包面的做法:
餛飩皮做法
面粉加涼水、一點堿和成面團,將整塊面分成不超過二吋見方之小塊加干面粉,盡量搟開,但至一定程度就搟不薄了。這時以玉米淀粉取代面粉,就可搟至隨意所需的厚度,搟成薄皮,切成6CM見方的片。
1、和面的時候最好放個雞蛋在里面,面不要太軟,要比搟面條要薄.搟到合適的時候把搟面棍從中抽出來,用刀把面切成8公分寬再把面皮撣開,一條一條羅好,用刀再切就可以了.抽搟面棍前要在面上多撒干面粉,防止粘連。
2、餛飩餡的做法 因餛飩皮較薄,不適合包裹大顆粒的食材,因此食材多需剁碎;惟為美觀考量,蝦通常僅經剝殼處理,并未剁碎。除剁碎外,另一手工作法為“砸”常為扁食所用。但最常見的方式,是使用機械絞碎。
步驟如下:
在每一斤肉餡中加入一只雞蛋,適量鹽、雞精、醬油、糖拌勻
取一只洋蔥用粉碎機打碎,與肉餡拌勻
將一大塊姜、一把蔥、三四湯匙蝦米或蝦皮用粉碎機打成末,放到盤里鋪開,在鍋內放入適量油燒至180度,澆到盤里,用筷子拌勻,稍涼后,與肉餡拌勻即可。
小提示:
餛飩餡中還可以加入:雞肉末,牛肉末,白菜,芹菜,韭菜,香菇丁(要用水泡好),蝦丁(不能太爛)等,組成各種特色的餛飩餡。
餛飩包法
1.元寶形
步驟一:肉餡放在小餛飩皮上。
步驟二:沿對角線折成三角形。
步驟三:在其中一角沾點水。
步驟四:將另一角折疊上去成抄手狀。
步驟五:將兩端拉整齊使餡料在中間鼓起,形成兩端翹起的元寶造型。
2.枕包形
步驟一:餡料放在厚的大餛飩皮中間。
步驟二:對角相互對折。
步驟三:左邊抹少許水后折上來。
步驟四:右邊也抹少許水搭上去。
步驟五:讓封口朝下,反扣朝上放(寬度可以自行調整成長方形或正方形)。
3.傘蓋形
步驟一:將肉餡用刮刀抹一層在薄的大餛飩皮上。
步驟二:用指尖將邊上四周聚攏。
步驟三:左邊抹少許水后折上來。
步驟四:再用虎口捏緊封口。
步驟五:反扣成形,即為傘蓋式餛飩的兩種成品。
不同地區的叫法:
【湖北】有人也稱為水餃(武漢地區稱呼)、包面(湖北其他地區稱呼)。
【北京】中國北方等地通常稱為餛飩。
【四川】俗稱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紅油抄手”。
(“抄手”有“牽起你的手”之意)
【重慶】重慶稱抄手,重慶東北部的開州區、萬州、云陽等地稱包面。
【安徽】皖南稱為“包袱”。
【江南】上海、蘇南、浙江等地的吳方言“餛飩”讀[?w?nd?n],與粵語發音頗為近似。
【江西】俗稱清湯,也有地方稱為包面和云吞。
【廣東】因“餛飩”二字較為少見,從前的人知識水平又有限,故俗寫作同音的“云吞”(粵語),英語“wonton”即源自廣東話。
【福建】俗稱扁食、扁肉,肉餡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皮是面皮。
【貴州】俗稱“餛飩”讀KúEN TUEN,白開水煮熟之后,沾辣椒水(辣椒,醬油,蒜,醋,香油,黃豆等)
【臺灣】閩南語稱扁食。1949年前后,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把家鄉的叫法帶到臺灣,因此在臺灣餛飩、云吞、扁食、或是抄手的說法都很常見。臺灣餛飩有三大著名地區:臺北市溫州大餛飩、東部花蓮玉里餛飩(蔣經國常光顧),及南部屏東里港餛飩;內餡飽滿,清香可口,現已有真空包裝,行銷各地市場或是宅配送到家;煮湯、油炸、糖醋皆宜。里港餛飩據說由趙文富在里港最先販售,口碑載道。民國30年,趙文富由從同鄉人學到餛飩做法。
【日本】隨著廣東廚師,傳自中國廣東,沿廣州話發音稱“ワンタン(wantan)”,寫作“云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