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白麻紙是安徽特產。從唐代起,池州的造紙業就相當發達,正史的《新唐書》的“地理志”,和唐代著名地理名著《元和郡縣圖志》的“池州”名下,所列每年奉獻給朝廷的貢品,第一大宗,即是:紙。今天的池州境內,還存在著個唐朝時形成的地名:“紙坑山”。
▽池州白麻紙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據清乾隆《池州府志》第二十五卷載:“唐宋池州土貢紙。”宋代為池州造紙的鼎盛期。《石林燕語曰:“宋學士制用白麻紙。白麻者池州楮紙也。”《東坡志林》曰:“竹紙豈宜墨。若池、歙精白版,真乃可試墨。”宋王安石題詩“次韻酬王微之贈池紙”(王哲,字微之,宋嘉佑初任池州府知州)。
池紙已成為官宦、文人饋贈的極為珍貴的禮品,可見當時池州造紙業技術的先進和質地的精良。南宋時池州紫巖(今貴池區涓橋鎮紫巖村境內)紙特別出名。
明清以來,池州造紙更為發達,范圍更為擴大,九華河、秋浦河、清溪河等流域村莊皆利用山溪水力建造紙作坊多處,所產紙大多銷往京城,極受士大夫的歡迎。
池州古代造紙原料主要為青桐樹皮、青檀樹皮和楮樹皮,青桐為人工栽培,后二者為野生。據民間經驗,造紙以楮皮為最佳,纖維細膩而柔韌,明清時期暢銷京城,有造紙者因此而能交接達官貴人。青桐樹皮纖維粗而長,色白,也可用來搓繩,為紙宜墨。宋代著名的白麻紙疑即以此為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