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牛肉是馬鞍山市和縣的傳統名菜之一,已有600余年的悠久歷史。質優味美,名聞遐邇。說起炸牛肉的起源,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呢。
傳說,元末時期和州城里有個回族老人,名叫王五,他帶著女兒王秀珍開清真飯館,專賣牛羊肉。但是,和州附近羊飼養量很少,館子賣羊肉很感困難,縱有一點羊肉供應,也是從販子手里轉來的,價錢很貴。因此,這個清真館子,只好專賣牛肉。這樣,生意也就越做越清淡了。
一天,有個名叫哈有壽的青年,隨著一批回族人從大西北來到和州做生意。他見這家清真飯館有牛肉供應,心里十分高興,就隨步跨進館子吃飯。這位小伙子,見到館子情況,即問店主人:“只賣牛肉一樣嗎?”王五連忙答道:“是,客人!有五香牛肉、炒牛肉絲……”
回族是一家。經過短時間閑談,彼此深感投機。結果,老人同意小伙子的請求,就把哈有壽收為徒弟。
到了這一年冬天,王五竟把本錢蝕得差不多,沒法子了,只好對徒弟哈有壽說:“有壽呀,我家生意做不下去了,眼看就要關門了,不能再留你了,請你另找貴門高手去吧!”
哈有壽身強力壯,手腳勤快,每天起五更,睡半夜,劈柴擔水,鍋上灶下,從不嫌累。這下一聽老人叫他另投師傅,心里如同油煎一般,忙哀求道:“師傅,您老人家打發我走,生意不見得就會好起來的,這不是救窮的辦法,只有我們共同想方設法改進烹調技術和制作方法,把牛肉味口燒好些,客人上門多了,生意才能興旺發達啊!”
老人聽了嘆口氣說:“有壽呀,自從收你為徒,我真把你當作親生兒子一樣看待,我怎忍心把你攆走呢?要是你能想出辦法,把生意做得興旺起來,能夠糊住嘴,我就留你一輩子。”老人說著話,心酸起來淚珠直流。
姑娘王秀珍看到父親流眼淚,心里十分難過地說:“師哥,你能想個法子把生意做出來嗎?”
哈有壽老家是大西北,那里的人慣食牛肉,講究熏制方法,由于他初到南方,不知當地生活習慣,同時又不好意思在師傅面前顯示本事。這時,他聽了師傅和師妹的話,是出于肺腑之言,當下也就答應了。原來王五家飯館子賣的是生炒、熟煮牛肉,口味一般。這次嘛,哈有壽把牛肉切成細細的,放在油鍋里爆炸后,再下佐料燴一下,其色醬紅油亮,其味淳香濃郁,入口稍嚼即化,風味別具一格。吃過以后回味無窮,令人贊嘆不已。從此,館子顧客滿座,生意格外興隆。人們也特為它命名叫做炸牛肉。這時,王五感到滿心歡喜,就把女兒許配給哈有壽。這以后炸牛肉的生意越做越興旺,一家人生活也就越過越美滿。后來,哈有壽不斷地改進技術,炸牛肉的味道就越來越好了,終于成為不可多得的席上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