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從和順境內開始流傳到山西,然后流傳到陜西一帶。
歷史沿革:
五谷畫是利用純天然且帶有芳香氣息的植物果實,通過粘、貼、拼、雕等手段,運用構圖、線條、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對其進行特殊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視覺藝術形式。
這類貼畫,古已有之。據傳明清時期,源于陜西關中。它是勞動人民為祈盼五谷豐收,天下太平,過上吃飽穿暖的好日子而制作的一種民間工藝品。也曾作為地方官上京為民請命奉上的特殊珍品,非常珍貴。五谷藝術深深扎根于我國民間,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創新,目前的五谷藝術已經成為我國甚至全世界藝術界的一枝奇葩。
五谷畫不僅美觀時尚,畫面清晰逼真,濃淡相生,立體感強,構圖奇特,生動傳神,而且它采用純天然的植物種子作原料,所以五谷畫具有清新自然,健康環保的特點,也體現了一種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親切感。 工藝流程:
1、選粒:根據需要制作的五谷畫精選植物種子;
2、用料的初步整理:將選好的種子洗凈、干燥后待用;
3、創作作品或選題;
4、拷貝圖;
5、使用雞蛋清粘合劑將種子顆粒粘接于圖上;
6、使用大蒜汁達到保鮮增亮的效果,花椒、雷丸可以起到防腐、放蟲蛀的作用;
7、裁板、糊裱、裝框,整個工藝完成。
寓意及用途:五谷畫是我國勞動人民用靈巧的雙手創造出來的藝術品,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可能是自古到今老百姓對農業最傳統最真摯的祈盼。五谷泛指糧食作物,包括大米、小麥、玉米,各種豆類等等。自古以來,五谷素有凝聚天地精華之美稱,在佛教和道教規儀中,視其為奪天地之精華的吉祥物;在我國民間五谷還被大家奉為吉祥物,是驅惡避邪之寶,中國傳統更將“五谷”尊為中國食文化的靈魂。這些都使“五谷藝術“除形的質樸、神的虛靈、意的深邃、法的自然魅力之外,更賦予了深厚內涵的民族文化功用,給五谷畫注入了更加神奇的魅力。五谷畫樸素自然的再現了大自然的風采,令人嘆為觀止。同時它也喚醒了人們內心一種重返大自然的愿望和感受,表達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五谷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創意、制作手法和高雅的視覺效果被人們所青睞,收到了社會各界人士、藝術權威的好評。
和順坡地多,溫差大,適宜種植小雜糧、中藥材,五谷藝術所需的原材料資源豐富。另外和順的勞動力資源也很充足,為五谷藝術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不僅帶動了我縣的經濟發展,也為縣內勞動力創造了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