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刺繡稱蜀繡。蜀繡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成都、重慶、溫江、郫縣等地。
▽蜀繡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蜀繡歷史悠久,東晉史學家常璩著的《華陽國志》,將錦、繡并列,譽為“蜀中之寶”。清朝中葉以后,逐漸形成行,成都的九龍巷、科甲巷一帶,發展了八、九十家手工作坊,官府在各縣辦的“勸工局”也設了刺繡科。
生產的品種主要是官服、禮品、日用花衣、邊花、嫁奩、彩帳等實用品和條屏、斗方、中堂等欣賞品。
▽蜀繡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蜀繡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運用獨特的繡技刺繡而成。蜀繡藝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一百種以上的精巧的針法繡技,其中有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繡,有繡畫合一、簡潔精煉的線條繡,還有雙面繡,雙面異色異形異針繡。
繡品中,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有高精欣賞繡屏,也有普及日用消費品。陳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長四點四米,高一米七,靈活采用了暈針、沙針點針、復蓋針等幾十種不同的針法,繡出了三十二條不同形態的鯉魚。
為了表現魚的遠近虛實、光線的波動,使用了不同色階的同色絲線達十八種之多。一根絲線分得細如蠶絲,虛針刺繡,使遠處的魚形若隱若現,受到人們很高的評價。“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由二十二個身著彩衫的樂女組成,色澤絢麗,光彩照人,鼓瑟弄笛,姿態各異,成為難得的佳品。
此外,雙面異色的“水草鯉魚”座屏和雙面異色異形的大小熊貓座屏,都很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