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是用面來塑造藝術形象的一種工藝品。民間俗稱“捏面人兒”。獲鹿縣呂秋玲面塑在藝術上具有獨到之處。她繼承了傳統的民間工藝,又有自己的創新,使這項沿街叫買的民間工藝品登上了國內外藝術宮殿的大雅之堂。
▽呂秋玲面塑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據說面塑起源于山東曹州府,清朝末年傳入河北,百十年來這項民間工藝得到不斷發展。呂秋玲的技藝既非祖傳,又非科班出身。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她認識了一位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老師。
當時呂秋玲已經二十多歲,雖然也捏了多年面人兒,但還沒有超脫沿襲下來的那股“俗”勁兒。這次邂逅相遇是她藝術生涯的轉折點。經過名師指點和自己的刻苦努力,藝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多年來她不斷探索藝術的真諦,經過千百次試驗,終于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呂秋玲面塑。
▽呂秋玲面塑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過去民間面塑藝術是在蒸熟的江米面和富強粉里摻上石炭酸、甘油和蜂蜜,以防捏成的面人兒腐敗和干裂。呂秋玲卻用一種無機防腐劑代替原來的輔料,效果更加理想。在表現手法上借鑒了泥塑技巧,又吸收了現代雕塑的長處,使作品細膩傳神,栩栩如生。
《黛玉葬花》是她的代表作。這個小巧玲瓏的藝術形象一看便使人想起黛玉的處境,以及“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詩句。
豐富多采的現實生活不斷激起呂秋玲的創作靈感。她塑造的《農家女》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那頭頂高粱花兒,腳踏綠茵地的農家女形象非常逼真,如同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人間好》則是她不同風格的又一典型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