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釀酒又稱“潷酒”或“扒酒”,客家人習慣叫扒酒。是把糯米放入蒸籠蒸成飯加入酒餅、紅菊、黃精、首烏、紅棗、米酒發泡一個多月的時間釀出來的酒。
按照以前客家人的風俗,客家釀酒只有在婦女生小孩、產后在家坐月子的時侯或春節期間才能嘗得到。特別是婦女產后在家坐月子時必然會有釀好的酒,而且把釀酒后的酒渣(又稱酒糟或糟麻)留下來分派給鄰居親友共享?图胰肆晳T把釀好的酒蒸雞,這道特色美食通常給產婦坐月子時食用,因其具有補氣、生血的功效。
客家人的釀酒和飲酒方式據說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秉承了許多古中原地區的酒文化基因。起初釀酒時,客家人采用山楂樹的根葉及自已種的高梁和狗尾粟(小米)來釀酒,釀出來的酒有舒筋活絡、驅寒保暖之效。后來,客家人又采用制糖后的甘蔗渣來釀酒,這種酒被稱之為“潷酒”。此外,客家人還用糯米放入蒸籠蒸成飯加入酒餅和紅菊發泡來釀酒,因這種釀酒呈暗黃色,因此客家人又稱它為“客家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