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南鄭飲食習俗
南鄭縣山區平川,飲食習俗大同小異。
同有粗細糧兼食的風尚。平川盛產稻麥,吃飯以米面為主,兼搭少量玉米、紅薯等雜糧;山區多產玉米、洋芋、紅薯,向以米面等主糧和玉米薯類等雜糧兼半搭配。解放后,平川主糧增產幅度很大,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主糧壓倒優勢,基本上已不吃雜糧。山區主糧增產幅度較小,特別是在“暫時困難”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糧食緊張,吃雜糧多于主糧,常以薯類瓜菜代替部分主糧,稱“瓜菜代”。近幾年來,亦開始以米面為主,雜糧搭食比重普遍下降。
口味基本相同,略有南北之分。酸甜苦辣諸味,群眾兼好,烹肉作菜,酷嗜辣椒,近似川味。平川對酸味尤為偏好,家家都有酸菜壇和漿水盆,一年四季酸菜不離,鹽味特別重,又酸又咸。甜食主要是元宵與醪糟,無論山間與平川,凡正常年間,春節前后,家家戶戶都要做元霄和醪糟,除自食外,還用以待客,或作為禮物送情。尤其醪糟一物,農村產婦十有九備。吃苦味食品,本縣人也有偏好(有一種高產蔬菜,叫苦瓜,熬炒為菜,食之清苦,別有風味)。此種嗜好,至今未變。
喜好肉食,吃法山、川略異。全縣人普遍愛吃豬肉,鄉里人有“幾天不吃肉,心里燥得慌”之說,南山老鄉嗜肉尤甚。民國時,富家食必酒肉;中等人家每逢初一、十五即吃肉,叫“打牙祭”;貧家肉食較少,間有擔柴賣草割肉回家食用者。殺豬過年為傳統習俗。除災荒之年,即使貧雇農家,亦大部分殺豬過年。解放后,殺年豬的鄉俗更盛,除暫時困難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外,其余年份,特別是近幾年來,超過任何歷史時期。據協稅鄉棗林村第七村民組和南山喜神壩鄉新建村樹林螃組調查,1985年春節時殺年豬戶數在91%左右。豬肉大都自己食用,春節食用一部分,其余熏成臘肉,留作平常食用。熏臘肉向為普遍鄉俗。肉的吃法上,南山吃肉風格特殊,肉塊很大,稱做“木梳肉”、“杠子肉”。碑壩與南海等地待客,席上少不了“蓋碗肉”,肉片比大碗口的直徑還長,兩端搭在碗邊上,食之確能解饞,表示主人誠心敦厚。平川人家講究細作,不切大塊肉。
慣于粗糧巧作,向有多種鄉土食品。
來源:名希特產網 時間:2025-05-29
關注:
飲食禮儀特產推薦
飲食禮儀特產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關注:220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關注:178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關注:169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關注:167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關注: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