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夕陽西下,傣族人民聚居的邊疆村寨,便“咚!咚!咚!”地響起了象腳鼓聲。傣家竹樓里的小伙子和姑娘們便走出家門,踏著節奏鮮明的鼓聲,來到寬闊的場地,象一只只美麗的孔雀,翩翩起舞。
▽象腳鼓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關于象腳鼓的來歷,在傣族民間流傳著一個非常有趣的故說的是很久以前,傣族地區年年洪水為患,人們不得安居事樂業,后來才知,是一條蛟龍作孽。大家都恨死了這條蛟龍,有一個勇敢的傣族青年,立志為民除害。
他在鄉親們的幫助下,終于殺死了蛟龍。在慶祝勝利的時候,人們為了表示對孽龍的憎恨,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就剝下蛟龍皮,仿照象征吉祥如意的白象的腳,做成了象腳鼓。
從此,象腳鼓的咚咚聲,響徹傣家村寨,表達出傣族人民的歡樂心情。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百獸中的大象和百鳥中的孔雀都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每當象腳鼓敲響之時,男女老幼都歡快地跳起舞來。
▽象腳鼓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傣族人民制作的象腳鼓,鼓身細長,鼓面不再用蟒蛇皮,而是用羊皮作成。鼓身用輕質木材,一段完整的圓木挖空樹心而成。整個鼓身涂上鮮艷的彩色,并用孔雀翎毛裝飾,非常美麗。
鼓身上系黃色或其他彩色綢帶,掛在擊鼓人的左肩。擊鼓人夾鼓于左脅下,雙手擊鼓面。擊鼓前,要用糯米飯滋潤鼓面,使鼓聲哄鳴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