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寧白面油糕是山西省臨汾市鄉(xiāng)寧縣的特色小吃。農(nóng)歷四月初八,是山西鄉(xiāng)寧縣城"結(jié)義廟"古會,又名"油糕會"。“油糕會”期間,鄉(xiāng)寧山城便成了一個油糕世界,一個古樸、溫馨、甜美、舒心的四月八油糕會。
鄉(xiāng)寧白面油糕
鄉(xiāng)寧縣城的四月八傳統(tǒng)古廟會,興于唐而成于宋,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始有記載,明請年間達到鼎盛,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廟會起初,是在距離縣城十五里地樊家坪村南的柏山(俗稱豬頭山)上舉行荀息祠集會,祭祀晉國大夫荀息。后來轉(zhuǎn)移到縣城西的結(jié)義廟,改祭關(guān)公、張飛和劉備。在周邊的河南、陜西、四川、甘肅都產(chǎn)生過不小的影響。當(dāng)時,只要古會一開始,城里的廚師和周邊的能人們便亮起了顯功夫、亮手藝的把勢,爭相擺攤設(shè)點炸油糕、吆喝油糕、賣油糕進行著加工油糕、兜售油糕的生意。不僅為十村八鄉(xiāng)的鄉(xiāng)鄰和外來的客商送上了獨有的風(fēng)味食品,也為古香古色的廟會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演繹出了長達千余年的民俗盛會。因此,久而久之,大家便把“四月八”的傳統(tǒng)廟會稱其為鄉(xiāng)寧的“油糕會”,歷久不衰。
其實四月初八日,也是佛誕節(jié),屬于我國佛教一年之中最大的節(jié)日之一,即釋迦穆尼的生日紀念。那鄉(xiāng)寧的油糕節(jié)也一定與佛教有著必然的關(guān)系,按照佛家的說法,這油糕原名叫做”羅漢果”。精精細細的頭羅白面,用滾燙滾燙的滾水澆燙、攪勻、拌涼、包餡之后,沒有入鍋前就是佛學(xué)上說的“乳糜”(象乳汁一樣的糜子面),是為成佛前的凡身。炸糕進入油鍋猶如舍身煉獄,經(jīng)過一番火與油的高溫煎熬,便出落修成了金身的“佛”。每年佛誕日四月初八,佛徒在寺院炸油糕,其一為紀念悉達多王太子舍身向善,食乳糜后在普提樹下修成正果而成釋迦牟尼(釋迦族的圣人)。其二以油糕施齋周濟眾生,意在啟人向善。
鄉(xiāng)寧油糕以“色澤金黃、油而不膩、皮脆內(nèi)軟、味美香甜”而享有盛名。從古時起,油糕就被當(dāng)?shù)厝水?dāng)作美味佳肴,招待客人的上等飯食。當(dāng)?shù)厝巳?ldquo;糕”為“高”的諧音,把吃油糕當(dāng)作一種吉利象征流傳下來。逢年過節(jié)、款待親朋、歡慶喜事都少不了油糕。
鄉(xiāng)寧白面油糕的做法:
原料配方:
白面1千克、水1.2千克、糖300克、油300克
制作方法:
1.先將糖按1千克加入300克面粉的比例拌勻(防止糖餡流淌)。
2.當(dāng)鍋里水煮開后,把白面倒入鍋內(nèi),用搟面杖用力攪拌,攪至水與白面和勻為
止。燙面硬了可以加水,但軟了不能加面。待燙面用手摸不粘時,翻倒在面案上,拿一塊干凈濕布把燙面攤開,再用筷子劃成小塊,叫做放氣。
3.燙面涼了以后,1千克燙面兌干面300克,揉勻后堆放起來。天熱時放一二個小時,天涼時要放七八個小時,炸出的油糕才能膨起。
4.摻兌干面后必須揉過兩次以上,否則容易變成“死面油糕”。在正式包糕以前,每千克燙面還要摻入干面300克,揉勻,揉透,這樣可使油糕外皮松脆。1千克燙面包60個糕。
5.包糕時,手掌要抹上油,面就不粘手了。包糖以后,將糕壓扁即可入鍋炸制了。
6.炸制要掌握好火候。鍋里油花四濺,是火太大了,鍋里油平平不動,只冒花眼是火太小了。若看到鍋里的油水開。平平地翻滾,即可將油糕下鍋,會立即就漂起來,此時火候最合適。另外,炸制時一次不宜下糕坯過多,同時要反復(fù)翻動,這樣能達到糖化、皮脆、色好、味香等效果。
7.炸好的油糕,放在籃子或盤子里,不遮蓋,在透風(fēng)情況下,七八個小時內(nèi),仍然保持皮脆的特點。
改進版的鄉(xiāng)寧白面油糕的做法:
主料:黃米(面)70克、糯米粉30克、小麥面粉50克
輔料:豆沙50克
調(diào)料:色拉油適量水70克
做法:
1.將黃米面與糯米粉混勻,這兩種面粉的比例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調(diào)配。沒有黃米面全用糯米粉也可以,加水揉成面團,放入蒸鍋中蒸10分鐘
2.取出蒸熟的面團,放涼后加入中筋面粉,揉的完全沒有干面粉時面團有些粘,可加些油繼續(xù)揉,面團要揉勻揉透,否者會變成死面油糕皮不脆
3.放入保鮮袋里餳2-3個小時,冬天要餳7-8個小時
4.將餳好的面團分成7個相等的劑子,搟扁,包上豆沙餡,捏好口,按成圓餅狀。包餡時手上抹些油,面就不會粘手
5.下入到燒至四五成熱的油鍋中,炸至鼓起且色金黃時,撈出瀝干油。只有在油平緩翻滾時,糕坯下鍋就漂起來的火候最合適。一次不要炸許多,炸的時候要用小勺反復(fù)翻動,上色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