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碗團是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的特色小吃。柳林碗團系蕎麥制品,營養豐富,食用簡便,口感極佳,是馳名秦晉的一種物美價廉的風味小吃。因其用小碗蒸,熟后晾晾,可以從碗中脫下,故而得名。
柳林碗團
柳林碗團的名字由來:
柳林碗團也被稱為碗脫或碗禿或碗禿子。“碗團”之名的來源是因為它用小碗蒸,熟后晾涼,可從碗中脫下。在柳林方言中,“團”、“脫”、“禿”,音節相似,故有多名。但人們大多喜歡碗團這個名字,用圓圓的碗蒸出圓圓的碗團,象征團團圓圓。
柳林碗團的歷史傳說:
西晉初年;匈奴人內遷,但遭到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西晉統治者不但要他們納稅而且強迫他們當兵,甚至掠奪為奴婢,不少人陷于破產的境地,淪為流民,迫使各族人民奮起抗爭、眼看西晉統治階級欲墜,匈奴貴族劉淵,利用各族人民對西晉的怨恨,打起了反晉旗號,順應民心,從離石派大將石勒統領三軍發兵進攻西晉都城洛陽,營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由于石勒當過農民,曾被西晉官僚司馬騰作為奴隸出賣,參加過農民起義,因此對下層人民十分了解同情。石勒來柳林后,治軍嚴謹士兵秋毫無犯,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由于當時戰亂瀕繁加之自然災害嚴重,當地群眾苦不堪言,石勒的軍糧也眼看著成了大問題。石勒派出軍士四出購買軍糧,但購得數量甚小,也只不過是些蕎麥。以前軍士吃飯干稀配合。因軍糧緊缺,就把干飯改稀飯,把蕎麥磨碎后,熬粥喝。一次幾個軍士外出,誤了飯時,回來后,蕎面粥已凝結成塊,用手壓壓,干硬干硬的,幾個士兵就把碗內的涼蕎面塊用手扒了下來,抓而食之,吃起來堅韌韌的。于是,有個士兵提議切塊吃,他們就把蕎面塊切成條,隨便灑了些成鹽,大吃起來。感覺不錯,他們就把蕎面切成長條,撒了一些調料,并調以棗醋、蒜泥,給石勒端去,石勒吃后,大加贊賞,并讓廚房試做,次日廚房做好,讓軍上飽餐一頓。軍士吃后精神大振。當地百姓聞訊后,去軍營觀看。軍士就讓百姓嘗新。百姓嘗后,甚感新奇,就模仿著去做,從此就傳開了。
柳林碗團的特色:
柳林碗團一般置于闊口淺底碗里,做好的碗團是一層銀圓薄厚略發烏色的面結晶,吃時用鋼鋸條磨成的小
刀,把碗里那淺淺的一層面食割成自己喜歡的形狀,拌以辣椒油、陳醋等佐料,入口咬嚼,柔韌、滑膩、筋道、香辣,霎時間酸甜咸辣味溢滿口腔。細品,似乎還有點點苦味。
碗團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來堅韌、醇香。
柳林碗團的做法
柳林碗團的做法:
柳林碗團的制作很講究,先要凈化麥粒,將干蕎麥入碾脫落雜質簸去塵土、麥柄,入渲籮用濕布擦之,多次換洗濕布,以求擦凈。并將擦后的麥粒趁濕復入碾機脫皮出機后用細籮篩面,將篩上的皮渣簸去,帶皮粉粒再次入機磨之,過籮,皮則凈除、將兩次脫皮后的麥粒共入磨機,篩面即可。
面粉內和入適量的食鹽、姜粉,用涼水和為硬面團,然后稍加冷水,揉為均勻的面條硬度,不斷用力揉搓,使其盤‘性”。
待面團光亮利手“性”盤好后,以些許冷水不斷搓揉,使其稀釋,變成稠糊漿,再用手朝同一方向不時加水連續攪動稀釋到面糊能掛住勺碗為宜。
面糊調好后入碗上鍋、碗多為細瓷,以底淺容積小者為宜,面糊入碗前,先將碗置鍋內蒸熱,用濕布擦去碗內汽水,將面糊舀入碗內。每碗只盛八成,加蓋以武火蒸之。蒸約二十分鐘即熟。趁熱取碗出鍋,用雙筷朝一個方向飛速攪動,攤貼至碗口邊緣,使碗內呈凹形狀,置于涼處令冷即成碗團。
柳林碗團的食用方法:
柳林碗團多為冷食,切條、就碗刀扎而食均可,以蒜泥、辣椒、好醋為主要調料,尚配以姜末、香油。其辣椒選用頭茬,曬干后研為細末,用麻油燒熱后。放入蔥少許,待蔥爆出香味時,可適當配入花生仁,核桃仁等,并倒入辣椒粉,用鐵勺攪勻,油多辣椒少,遂成稠漿,裝入瓶、缽備用。柳林玩團的輔料跟柳林碗團的質量息息相關。
嚴冬季節,多配豆芽炒食。炒瓢內放點油,待油冒煙時。放入蔥,蔥發黃,把豆芽倒入,豆芽炒到八成倒入切塊的碗團,澆上蒜、醋、辣椒,撒上鹽、姜末,味精,倒入碗內即可食。有時也與羊雜各混炒也稱“炒碗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