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的書畫藝術家們,十分珍視硯臺,宋代的書法家蔡襄曾把安徽歙硯比作價值連城的“和氏壁”,他在詩中說“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硯刻,就是在硯石上所進行的精致雕刻,對質地優良的硯臺起錦上添花的作用,它是一門造詣很深的藝術,一硯制成,往往要琢磨經年。這種藝術是和中國書畫同時發展起來的,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硯刻首先要求有質地優良的硯石作原料。中國廣東的端溪石、安徽的歙石、甘肅的洮石、湖南的紫石、江西的龍尾石、寧夏的賀蘭石等都是馳名的上好硯石。藝人就利用這些特殊石料硯刻,采用傳統的磚刻、石雕技法,因石構圖,因材施藝,刻雕成各種形狀、絢麗多姿的硯臺。
上海硯刻,以造型雅樸,刀法剛健著稱。技法在繼承磚刻石雕的基礎上,又吸收了金石雕刻等其他藝術的精華,采用深、淺雕相結合的方法,使作品富有立體感。題材多取自瓜果、蔬菜等靜物,也有少數魚蟲等構圖,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
上海近代的硯刻技藝,當首推陳端友。這位從藝五十年的著名硯刻家,能夠吸收傳統精華而又不復襲,把生活的現實視作創作的主要源泉,大到寥廓江海天地,小至蝦魚龜螺的情態,以及自然界的各種景物,都細致入微地進行觀察,然后用雕刀栩栩如生地再現出來。他的創作往往采用傳統藝術中的對比手法促成作品舒展安閑的氣氛。所雕“竹節端硯”,雕琢出竹身被鋸截以后的糙面和鋸刀滯留的痕跡,相對顯示出節隔硯面的柔滑潤澤;硯底是表現被擊龜裂的節隔,破碎的形象自然逼真。另一方“九龜荷葉端硯”,刻著九只小龜允游于荷塘蓮葉之中,或藏葉底,或游水中,給晚秋殘荷帶來了無窮的生意。并配以用堆漆刻出一個龜形硯盒,造型凝練,莊重樸素。以上兩件作品,均已經被收藏于上海博物館。工藝師張景安,也是一位很有才華的硯刻藝術家,他擅長刻制瓜果菜蔬,《南瓜硯》是他的代表作,受到著名美術家們的高度評價。現在,上海硯刻藝術一代新人正在成長,產生了不少新的優秀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