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為文房四寶之一,它往往由于主人的偏愛而流傳久遠,成為傳世珍品。如南宋岳飛題有“還我河山”手跡的名硯相傳八百余年,至今尚存人間。另如,近年發現的有脂硯齋題款的一方石硯,人們認為是曹雪芹的遺物,消息傳開,令人振奮當然,這都是物以人傳的。
但此物畢竟是四寶之一,既是書寫用具,又是石雕藝術品。故素有“身自端方,體自堅硬”的美稱,儼然是一個君子的形象。
▽本溪遼硯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遼硯的生產有近百年的歷史,本世紀三十年代,為遼硯生產的盛期。當時,橋頭小鎮有硯石作坊六、七家,產品供不應求。有的作坊在沈陽開設門市部,以青石仿制古硯出售,獲利頗多。
有的用青紫云石制成門牌、地板天平底座等,也很暢銷。當時遠東聞名的大連火車站內的青紫兩色地板,即用青紫云石鋪成,晶瑩明潔,光彩照人。敵偽時期,橋頭硯石曾被用來賞賜臣僚。
為達官顯貴上層人士間的饋贈禮品,可見遼硯的珍貴程度。
▽本溪遼硯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遼硯,產于本溪市橋頭鎮。以當地特產的青紫云石精雕而成。青紫云石是一種沉積巖,當地人稱之為“線石”。以其紫色石中間有一線青色石而得名。其石色澤明亮,純凈無瑕,紫若沉檀,青如碧空。
雕硯藝人施以刀斤,不用著色,便可異彩天生,雕成各種形狀硯石,令人愛不釋手。青紫云石,質地細膩、堅硬、涼潤,制成硯臺,有“滑不流墨、澀不磨筆”的特點。據說,在遼硯上研成的墨汁,用硯盒蓋嚴,可放置一月不干。
據北京榮寶齋行家的看法:遼硯和端硯相比,遼硯石質的“硬”和“涼”,都還差一點,但刀工和造型,卻毫不遜色,不失為硯中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