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稿薦熟肉店的肉制品卻是名不虛傳,如蘇州醬肉、蘇州醬汁肉等,都以該店制作的為最佳。醬肉,據傳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喜食,他還自己動手烹飪,故又名“東坡肉”。
“陸稿薦”在“東坡肉”的基礎上,悉心研究改進,選用蘇州地區飼養的毛稀、皮薄、腳細的湖豬為原料,配上桔皮、桂皮、大茴香、丁香等中藥香料制成。外觀似“東坡肉”,質量上比它更勝一籌。
▽陸稿薦醬肉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傳說舊時蘇州每年農歷四月十四日,是軋神仙(即廟會)的日子每逢這一大,全城男女老少紛紛來到城內西北中市街下塘的呂神廟——八仙之一呂純陽祖師之廟,希望碰到神仙,以冀消災除難,延年益壽。
在這條中市街廟橋的附近,有家姓陸的,開了個生熟兼營的肉鋪一天傍晚,有個瘸腿乞丐來到店門前,要求宿一夜,店主便讓他在燒肉的灶堂旁安寢。這乞丐攤開自帶的破草薦,順手又拿了店內兩個大缽頭當枕頭,和衣躺下。
翌晨天還未曉,便不辭而別,留下了破草薦店主用這草薦當柴燒肉,結果肉香異常,吸引了許多顧客。這天正是“軋神仙”的日子,生意更加興旺。店主究其原因,想到昨晚乞丐的破草薦,又悟出那乞丐用兩個大缽頭枕頭,暗示雙口之“呂”字。
那乞丐分明是呂純陽大仙的化身啊!店主把所存無幾的破草薦留下,每日煮肉時投入幾根,肉味就鮮香可口。該店生意日漸興隆,名聲也大起來了。從此,該店取名“陸稿薦”。
經查《吳縣志》,其中有陸稿薦熟肉店的記載。
▽陸稿薦醬肉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蘇州醬肉又名五香醬肉,長方形塊,皮呈麥柴黃色,肥膘潔白,精肉略紅,香味濃郁,鮮美誘人,咸淡適中,入口而化。制作方法:選帶皮肋條切成長方形生胚,用鹽略加腌制,下鍋加配料燒煮約二小時,掌握適當火候。
起鍋后,將皮朝下,逐塊排列在預先清洗消毒過的鋁盤內,趁熱將肉上的肋骨拆掉,要求骨不帶精肉,肉不碰碎,保持外形美觀,冷卻后即為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