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東郊有個村莊,名叫鳳凰臺。這里盛產稀世珍奇的“鳳米”。鳳米,是鳳凰臺大米的簡稱,又名“鳳凰仙”。它的外形一端分外粗大,另一端則分外尖細,整顆米粒的形態,酷似鳳凰眼。
若與普通大米相比,它色澤銀亮,長出一截,故有“三米一寸長”之稱。尤為珍奇的是,鳳米蒸熟后,不是零亂不堪,而是自行排列齊整;不是橫躺豎臥,而是顆顆亭亭玉立。
它散發出的桂花香味,聞之,使人垂涎欲滴;食后,回味無窮。
▽鄭州鳳米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鳳米,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物。文學作品和民間故事對風米的描述,更使風米充滿神秘的色彩。傳說很早以前,鄭州東部有一池清澈透底的甘泉,人稱鳳凰泉。
泉邊的梧桐林中有只鳳凰,喜飲泉水,極善歌舞,為附近的農家增添了無限樂趣。后來,有條青龍駕云巡天途經此地,發現美貌的鳳凰,頓生邪念:想讓鳳凰當他的歌伎。鳳凰堅貞不從,
青龍惱羞成怒,一口氣吸干了泉水,妄圖把鳳凰渴死。正直善良的鳳凰不忍心使人們遭受災難,就把眼淚化作甘泉,把自身化作汲水的階臺。從此,這里的人們世代用鳳凰的淚水澆灌水稻,所以,顆顆米粒都具有獨特的風姿。
▽鄭州鳳米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鳳米”珍奇,蒸食有方。如果將“鳳米”隨意傾進鍋里煮或蒸時碗里加水不足,“風米”則難以“亭亭玉立”。在鳳凰臺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清朝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年間,聽說“風米”的奇異特性,定要弄來品嘗,但見蒸熟的大米并未呈立狀,便怒從心起,下令拿鄭州縣令和鳳凰臺稻農治罪。
鄭州縣令聞知此事,即速遣名廚進京,專做此米,果使米宛如海石花一般,整整齊齊,傲然挺立,使慈禧驚得目瞪口呆,鄭州縣令和鳳凰臺稻農也免遭一場禍害。原來,蒸食風米須掌握三個要領:一是碗中加水,淹米半指(水少或水多,都會導致風米橫躺豎臥);二是緩緩搖動米碗,使風米大頭沉下,尖端向上;三是輕放籠中,注意把握火勢。
如此操作,就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