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風景區平均海拔750米。據《山海經》可證尖山為汜水之源,浮戲山之中心。酈道元《水經注》更記尖山“川流嫵媚,山谷形勝”。這里山清水秀,空谷幽嵐,野生金銀花滿山遍野。山上風大氣寒,霧重露多,草茂樹密,黏土遍地,土壤富含礦物質,晝夜溫差大,生長的金銀花好。向來以“色澤好、質純凈、骨茬硬,沸水沖泡、垂而不倒”聞名于世。素有“五指銀針”之稱。這里是我國人工栽培金銀花的發祥地。據考證明代已開始栽培,有五百余年歷史。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8年)修訂《密縣志》記載:“鮮者香味甚佳,山中種植者多,頗獲利”。歷史上金銀花多處于野生狀態,栽培僅限于田頭、堰邊、荒山坡。放任生長,采摘不便、自然曬干、產量低。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了小面積大田栽培,已摸索出一整套栽培、烘干經驗,產量大幅提高。在本輪產業結構調整中,我們尖山風景區加大土地流轉速度,相繼成立了三個金銀花專業合作社,大田種植面積已達到1500畝,使種植總面積達到2000畝,產量翻了兩翻,預計年產可達150噸。密銀花向來以“色澤好、質純凈、骨茬硬”而久負盛名。1980年國家醫藥局組織品嘗鑒定會,贊譽稱:“密銀花味濃香,為全國之冠。”并給密銀花制定了全國唯一的金銀花藥材商品特級價。1985年前國家主席1在密縣視察時曾為密銀花題寫“全國銀花看河南,河南銀花看密縣。”密銀花出口歷史最為悠久,據上海圖書館藏《密縣志》記載:“民國四年(1915)密銀花就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展出,換回白銀八萬兩。”解放以來,密銀花在歷年廣交會上以“正品金銀花”展銷。信譽甚高,暢銷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隨著金銀花的藥用和保健功能不斷開發,產量的進一步提高,一定會為我區群眾帶來更加豐厚的收益,為我區旅游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