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河南吃遍河南,哈嘍大家好,今天特意為吃貨們整理了一篇美食攻略,今天我們來到了天鵝之城三門峽市!吃遍河南的每一個城市!有木有很激動呢?
三門峽簡介:
相傳大禹治水,揮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引黃河之水滔滔東去,三門峽由此得名。轄區地處秦嶺余脈崤山山麓,千古雄關函谷關矗立境內。因古時崤山與函谷關并稱“崤函”之塞,三門峽又稱“崤函”。
仰韶文化、道家文化和虢國文化都發源于三門峽,同時還是華夏人文始祖黃帝的鑄鼎地、老子《道德經》的著經地、佛教禪宗始祖菩提達摩的圓寂地。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館藏文物7萬余件。靈寶西坡遺址補列為全國首選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之一,崤函古道古壕段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仰韶村文化遺址、廟底溝文化遺址、虢國上陽城與虢國墓地三大發掘入選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
三門峽市境內有被譽為“文化圣地”的仰韶文化遺址、象征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中流砥柱石、荊山黃帝鑄鼎原、“千古雄關、道家之源”函谷關、我國三大遺址博物館之一的虢國博物館、成片地下民居天井窯院建筑群、空相寺、黃河古棧道、石壕吏遺址、寶輪寺塔、秦趙會盟臺、鴻慶寺石窟、安國寺、甘棠苑等名勝古跡。
NO.1:陜州十碗席
在三門峽本地,流傳著這樣一段俗語:“自家豬,自家菜,紅白綠黃色澤鮮,七熱三涼巧配置,接待賓朋設大宴……”這段俗語中描述的便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河南老家的美食——陜州十碗席。
十碗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菜,扣碗肉、小酥肉、辣豆腐、燉土雞、雜燴菜、黃花菜、海帶絲、小豆芽、拌芹菜、拌粉條等美食的烹飪方法是有區別的,因此火候要求也不同,每種菜都有極高的要求。十碗席中的這十道美食呢,其中七熱三涼,然后烹飪的間隙,再配上三道涼菜,十道佳肴幾乎同一時間出鍋,因而堪稱一絕。
“不要覺得十碗席是我們鄉下人吃的宴席,其實十碗席還招待過皇帝呢。當年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侵略的時候,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到西安,曾經路過三門峽,當地官員就安排過十碗席。據說慈禧品嘗后非常開心,還稱贊過說:十碗水席,十全十美。”到了三門峽,看地坑院,品十碗席,必然不虛此行。
NO.2:
三門峽市二印哨子面,開了近三十年,二印臊子面是三門峽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無論天有多晚,拐到那里吃碗面,心里舒服多了。
NO.3:
小水綠豆面,營養美味,是一道傳統面類美食。很多人聚會喝完酒都會跑到小水綠豆面吃一碗再回家,胃和心靈都是暖的。
NO.4:
義馬石子饃:又稱石子燒餅。因用豆石在鏊上面墊底烙熟而得名。主要原料是:面粉、豬油、小油(植物油)、食鹽、大料、花椒、蔥等。石子燒餅外觀焦黃鮮亮,咬開后層次分明,外酥內軟,咸香可口,非常好吃。
NO.5:
大刀面是靈寶市最膾炙人口的風味小吃,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切面的大刀長3尺,寬5寸,頗像鍘刀。面搟成一尺多寬的薄面皮折疊成十余層,用大刀切制成面條。
大刀面用傳統工藝純手工制作,大刀切面,既細且韌。以高筋面粉、雞蛋清為原料,人工和成面塊,再用近一人高的大搟面杖搟、推、壓,使面皮猶如白綾,薄至透明顯影,隔面可觀報紙。右手捉長近一米的大刀,左手按面,起起落落,細如發絲的面條便出來了。
NO.6:
油脂燒餅三門峽特色小吃,外酥內軟,濃香可口。
NO.7:
水花佛手糖糕是三門峽市的地方傳統小吃,被譽為豫西一絕。它造型別致,焦酥適口,香而不膩,風味別致,深受人民歡迎。糖糕焦酥香軟,充溢著一股玫瑰的芳香。
相傳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倉惶出逃,后來在返京途中,路過三門峽市。返京途中,到處要吃要喝,地方官伺候得她滿意的往往得到賞賜提升。當時陜州的知州打聽到這些行情,為了獻媚邀寵,使自己的官越做越大,就來了個"借花獻佛",命令當地的高手名廚,精心制作了一款造型別致的"水花佛手糖糕"敬獻給慈禧食用。慈禧一看那"佛手",猶如無數精美的水花,頓覺喜從心來。因為慈禧剛剛經歷了一次狼狽的逃難,險些失去統治寶座,驚魂稍定,原先的地位和權力依然保持如初,心中本就充滿了喜悅,這時又見到吉祥的佛手,好像在給她報喜,當然喜不自勝,于是興高采烈地嘗了起來。果然風味不同凡響,糖糕焦酥香軟,充溢著一股玫瑰的芳香,慈禧不由得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她對陜州知州說道:"卿用心良苦,朕自知之,為我佛如來,特賜此饌制作者一件黃馬褂。"陜州知州也受到了特殊恩遇。
經慈禧親口一嘗,水花佛手糖糕名聲大振,日益流行起來,仍在豫西一帶享有盛名。
NO.8:
糟蛋三門峽傳統美食,風味獨特、營養豐富
NO.9:
甑糕三門峽特色小吃,軟硬適度、味道醇厚
NO.10:
三門峽麻花:源于陜縣大營麻花。相傳始于明代晚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麻花長尺許,色澤柿紅透亮,有棱角,香甜可口,黃焦酥脆,久放而不干,營養價值非常高。
NO.11:
五香豆面:是當地的傳統名吃。用小麥面粉制成的,其形似大豆,因其味道的酥、脆、香、耐保藏、具有養胃、開胃的作用,是豫西一帶人出行遠游和重大節日待客的特色小吃。
NO.12:
觀音堂牛肉:是河南三門峽陜縣的特色傳統名必、吃。據說在1901年,慈禧太后過道陜縣,食用觀音堂五香牛肉后贊不絕口,將其列為貢品。
NO.13:
話說靈寶肉夾饃,千年函谷關地方名吃。臘汁肉加金黃纏絲火燒餅,那個餅之焦酥那個臘汁肉醇香,好似古方秘制的風土民俗,汪汪然,燦燦然。八百里秦川,陜晉豫風云集匯,一腳踏三省之靈寶,文脈依舊,古風蕩然。是謂一方水土養一方小吃,幾代靈寶父老養一方肉夾饃名吃,成為一個文化名片……靈寶肉夾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