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也名石刁柏、龍須菜、松葉土當歸。蘆筍雖然有帶一個“筍”字,但是和茭白筍一樣,它與人們觀念中的“筍”—竹筍有著很大的差別。
蘆筍植株約高1米左右,葉細小有如龍須。每年隆科,它的莖葉就枯萎了,翌年春暖花開時,它又重新長了新芽。蘆筍的嫩莖呈綠色或淡紫色,用來煮食,是一道新鮮可口的蔬菜。由于它的體態纖細,姿態美妙,還是插花藝術的理想襯葉。
蘆筍的氣味芳香,營養豐富,據分析,蘆筍內含水分93.2%,蛋白質1.7%,脂肪0.2%,纖維1%,還含鈣、鎂、磷、鐵、鈉、鉀、維生素A、B、C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防止血管硬化、抑制高血壓的醫藥效要,有“營養蔬菜之王”的美譽,是不少國家的人們都喜歡食用的一種蔬菜。
蘆筍依采收時嫩莖的色澤分為白蘆筍和綠蘆筍兩種。白蘆筍是未凸出地面的嫩莖。當嫩莖長出地面,經過太陽光照射,便漸漸變綠,這時采收的就是綠蘆筍。綠蘆筍肉質脆嫩,無苦味,除含糖量比白蘆筍低一些,其它營養成分均高于白蘆筍,很受人們喜愛。它除鮮食外,還可冷凍加工,制成罐頭,在利用范圍上也比較廣泛。臺灣有它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能在冬季產綠蘆筍,暢銷東南亞各國,近幾年臺灣一變過去以種植白蘆筍為主的狀況,著重進行綠蘆筍的栽培。
蘆筍最適合生長的溫度是20~30℃。臺灣的氣候溫暖,除了溫度特高的七、八月份以外,每年上半年3~6月,下半年9~11月都適宜種植蘆筍。臺灣蘆筍的主要栽培區是嘉南地區,尤其在海濱地區,如東石、撲子鎮、六腳鄉、臺西鄉、東勢鄉等地都有成片的蘆筍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