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宛人居住在臺灣南部,北起大武山南至恒春深山溪流峽谷地帶。他們是臺灣高山族中歷史最古老的一族。百宛的婦女心靈手巧,善織能繡,特別姑娘都要精于織繡,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不然要被人譏笑,甚至嫁不出去。
據傳,早在一千年以前,百宛人就有構造簡單的織布機,但織出來布寬度有限,縫成的衣服是無袖無領的方布。后來漢人移居臺灣,教給百宛同胞先進織布縫衣技術,百宛婦女聰明伶俐,一學就會,并且結合本民族居住的地理氣候條件、風俗習慣,翻新花樣,織繡出五彩繽紛、秀麗大方的服裝服飾。
百宛人在臺灣高山族中最精于制繡,她們在盛裝或正裝衣、裙、褲上,用橙、黃、綠彩線,繡菱紋、階段紋、三角紋、扣花葉紋等線條分明,排列整齊、色彩協調的花邊。在織繡花邊圖案的服裝上還縫著綴球配篩,在黑底布上,用黃、綠、橙等絢爛多彩、細圓透明的小琉璃珠綴成人像紋、蛇形紋、太陽圖紋。她們還運用貼飾方法,把布塊剪成為人頭、蛇像等花紋圖樣貼縫衣著上,花紋成對稱或輻射狀,以紅色花紋貼飾在黑布或者用白色花紋貼飾黑布、藍布、綠布上,與織繡融為一體,顯出圖像生動,有立體感。
百宛男女還喜歡佩戴頭飾、頸飾、肩飾。肩飾是在繡花布綴上銀幣、瑪瑙、琉璃珠、小銅鈴,自右肩斜挎至左方腰部。頸飾是用蜻蛉玉串連成的項鏈,蜻蛉玉項鏈是象蜻蜓眼那樣色彩美麗的琉璃珠、珊瑚貝及玻璃珠,用絲線串連,當中有色彩最漂亮的大塊玉,數串繞著脖子或垂在胸前,這種項鏈是百宛人最為貴重的飾物,視為世代相傳的家珍。
百宛男女在豐收祭等慶祀,都著珠光寶氣的盛裝,尤其是頭頂上所戴頭冠,或帽帶的頭飾,更是一種榮譽與富貴的象征。
男性喜歡把山豬尾毛或鹿頭皮和羽毛編成帽子,在慶典時,戴在頭上,以表示他們的勇敢和氣概,獲得人們的崇敬,如未婚男青年便能得到女子的歡心。而姑娘用布做的帽帶圍在頭上,用各種珠飾編織或縫在帽帶上,再插上色彩鮮艷的羽毛和山中的野百合花,表示富有和地位,把她們打扮的俊美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