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臺灣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山下,有一個被人稱為“大小窟”的小湖,這里海拔八百米,終年霧氣輕罩,這就是被譽為臺茶之“寵兒”的凍頂烏龍茶的產地。
凍頂茶雖然產在鹿谷鄉凍頂山,種苗卻來自我國出產名茶的福建武夷山。至今,只要你問起凍頂茶的由來,竹山、鹿谷一帶老一輩的人都能娓娓道來,告訴你這樣一個傳奇的故事:相傳一百多年前,鹿谷鄉有一個名叫林鳳池的秀才,要渡海到福建考試,因生活拮據,缺乏盤纏。凍頂的善士林三顯得知后,解囊相助,使林鳳池得以成行。后來林鳳池中了舉人,衣錦還鄉這際為了報答本三顯的恩德,從武夷山帶回了三十六株軟枝烏龍茶苗,取二十四株送給林三顯栽于凍頂山。經過一百多年的繁衍,果然不負所望,凍頂山烏龍茶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茶。臺灣郁愚著的《茶事茶話》一書中“細說凍頂”篇就寫到:“凍頂是武夷的烏龍茶種”,“凍頂山烏龍是臺灣茶的幸運兒,也是近三百年來武夷茶的巔峰”。傳說林鳳池從武夷帶回的茶苗有四株種于自家庭院,數年前老樹猶存。林舉人舊宅前,以前有一荔樹,據說是林知茶苗同時移植的。今雖已不復存在,但村中老一輩的人均能言之。另據康熙《諸羅縣志》卷十“物產志”中寫到:“武夷,松羅諸品,皆至自內地”,連雅堂所著《臺灣通史》第二十卷中說:“臺北產茶近約百年,嘉慶時有柯期者歸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魚坑,發育甚佳,繼以茶子播之,收成亦豐,遂互相傳植。”從這兩段記載來看,武夷茶來自內地,而且早在嘉慶年間就已種在臺灣。
茶樹的生長受雨量、濕度、日光、風力以及海拔等自然環境所支配。凍頂山海拔一千六百米,周圍沒有遮攔,時而陽光照射,時而云霧低迷,加上凍頂山均是高塑性黃土,含水果大,不管有沒有下雨,泥土都是潮濕的。這些因素使得凍頂茶葉片柔嫩,氣味芳香,醇化而不苦澀。有人把文山包種茶的清香比作猶如少女般清新飄逸,更有人把凍頂茶的滋味醇厚比作似中年貴婦端莊韻致,令人回味無窮。
凍頂茶因產季不同分為春、夏、秋、冬四種,春茶的品質最佳,秋、冬茶次之,夏茶較差。因為春秋兩季,凍頂山一帶雨量少,茶葉含水量少,制出的茶,香味濃郁。凍頂茶的采摘以“一心二葉”為標準,茶區的采茶女,甚至小孩都能熟練地按照這個標準采摘。在制作過程中,凍頂茶的發酵程度介于烏龍茶和包種茶之間,更接近于包種茶,因此也有人認為它應歸包種茶類,無論歸于那一類,對于聞名世的凍頂茶都無傷大雅。
和我國粵兩省的品茶一樣,凍頂茶的品嘗方法也有一番講究。連雅堂的《茗韜》中說:“漳、泉、潮三府品、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臺灣歷史上,還有過供春、秋圃、潘壺等質堅耐熱、外觀雅致的名壺,然而這幾種茶壺現在均不可多得了,F在市面上能買到的茶壺中以紅色陶制小壺為最佳。泡凍頂茶時,先用開水把壺燙熱,裝上半壺茶葉;沖入開水隨即倒出;第二次沖入開水蓋好壺蓋,再用開水沖澆茶壺至壺浸水三分之二,同時將茶杯也一起浸泡,約四、五分鐘后即可飲用。品凍頂茶時要輕斟慢酌、細嘗慢咽,才能品出凍頂茶的真味。正如《紅樓夢》中所說:“一口曰品,兩中解渴,三口便是牛飲了。”
凍頂茶品質優良,需求量不斷增加,生產面積由原來凍頂山的三十六公頃,擴展到永陵、鳳凰兩村,約一百七十五公頃,年產量達七萬公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