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初,臺灣開辟之始,遍地皆是原始的竹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到臺灣采硫的郁永和在所撰《稗海紀游》卷中云:“邵治(今天臺南市)惟綠竹最多……輒數十竿為一叢,生筍不出叢外”。另臺有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到臺的漢人巡察御史大興黃叔敬著《臺海使槎錄》中寫到;“遍處皆竹,數十竿為一叢,遠望若柳,絕無蕭疏之致。”
臺灣的竹子多,竹筍也多。筍是竹子的嫩芽,它以味鮮質嫩為特點,難怪人們把小而嫩的雞稱為筍雞。
綠竹筍是臺灣竹筍中最普遍的品種,主要生長在北部,筍株不大,筍質柔軟,纖維少,味道可口不帶苦味,可謂臺灣竹筍中之最佳者,昔時早已受人稱道。《臺灣縣志》中云:“竹,諸類不一,……產筍之美,惟綠竹筍。”《彰化縣志》曰:“綠竹……筍極清甘。”《臺灣通史》中也寫到:“綠竹……筍極甘脆,夏秋盛出。”綠竹筍是制造罐頭的最佳原料,專用綠竹筍加工而成“綠竹筍罐頭”,行銷海內外,頗受人們贊賞。
麻竹筍物主要產地在竹山,每年的7~9月為盛產期,成為夏季最主要的蔬菜。麻竹筍帶有一點苦味,經過加工去掉苦味后,是制罐的上等原料。尤其是麻竹筍加工而成的竹山筍干,稍帶酸味,是臺灣省的一大特產,銷往美國、日本、朝鮮等許多國家。
孟宗竹筍有春筍和冬筍兩種,春筍產于3月下旬至5月中旬,春筍肉質細嫩,最大的可達3~4公斤;冬筍產于11月上旬至3月中旬,冬筍較小,每株平均有半公斤左右,但它肉質細膩猶如梨肉,味道又極其鮮美,為其它竹筍所不及,所以向來被視為筍中珍品。
桂竹筍也稱筀竹筍。它肉質稍硬,但纖維少,味道爽甜,也頗受人們喜愛。桂竹筍的產期短,一般只有50天左右,產量不高。《諸羅縣志》中寫到:“筀竹,出竹塹岸里社,筍極佳……或曬為干,不可多得。”自然也就顯得珍貴了。
過去人們一般認為竹筍雖然味佳,卻沒有什么營養價值,十幾年前,美日兩國的醫學專家為了求證竹筍有無營養價值的真偽,特別取綠竹筍作了若干試驗,發現里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醣類、氨基酸、脂肪、磷、鈣、鐵、維生素A、B、C等養分,是肥胖者的最佳食物。竹筍有利尿、清肺化痰的花用價值,還具有透發的能力。《本草綱目》中記載說:“冬筍,主治小兒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有發生之義。”
竹筍是素菜,但如果烹飪得法,滋味實勝于葷肴,或與葷菜合煮,更有一番風味。所以竹筍向來是席上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