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黃帝的威武、孔子的肅穆、孫中山的莊嚴、蘇武的勁節、孔明的智慧、文天祥的正氣,通過朱銘的刻刀表現得何等形象逼真,真是難得一見。”這是一位看過朱銘木刻展覽的國外雕刻家的留言。
木刻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工藝,經歷代木刻家的發展,目前已提高到新的水平。臺灣木刻的后起之秀朱銘,突破了鄉土和學院的界線,把木刻藝術引入了新的境界。朱銘原名川泰,臺灣苗栗人,1938年生,早期跟隨名木刻師李金川學習民俗木刻,十八歲自立門戶,三十歲后隨著名雕刻家楊英風研究現代雕刻。
朱銘利用圓熟的刀法,刻出造型優美的人物,表現樸實無華的題材。他從細縷木雕的窠臼里擺脫出來,并且運用寫意的手法,陽剛陰柔的筆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種無比的神韻,以及雄渾的感覺。他的木雕有兩種創作過程:一是先有構想再找木頭,另一是依木頭的形狀即興而作,加上技藝精湛,使他的作品總是充滿著自然和活力,又充分顯示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堅忍、勤學、慈愛和純樸的美德。
1976年他應臺灣歷史研究所之約,舉行了第一次個人木刻展覽,深受文化藝術界的一致贊揚,被稱為奇才。此后連續在臺灣及國外多次舉行個人作品展覽,其中以1977年在東京中央美術館舉行的個展,及1981年在紐約蘇荷區MAXHUTCHINSON畫廊舉辦的太極展覽,最引人注目,尤以后者轟動世界藝壇。該畫廊主人漢查森對朱銘作品評價說:“朱銘的作品已走到現代雕刻的前端,他的太極雕刻不僅淵源自中國的歷史文化,同時充分表現藝術家的個性,作品具備了深刻的內容和成熟的表現技巧,一方面反映藝術家的情感和生活,另一方面包含了動的要素”。朱銘首次在紐約展出的作品,融會了“太極”和“人間”風格的新面目。
繼“太極”之后,朱銘的創作軌跡,進入雕塑“歷史人物”的另一境界,經過現代藝術的洗禮,朱銘又重視到自己根深的鄉土和熟念的典故上來,以斧劈皺的刀法及近采潑墨的風格,刻畫出民族偉人和民間英雄的形象,以其服膺的偉人為焦點,融合現代藝術的抽象觀念,以成熟的技法創出獨特的人物造型,半抽象地表達形象的生命旋律。
大量時間和精力換來了三十多尊歷史人物的木刻。其中有軒轅黃帝、孔子、老子、屈原、項羽、蘇武、張飛、文天祥、李白、鄭成功及近代的秋瑾、孫中山等,擴而及于仙佛,如佛祖、觀音、八仙過海等等,都在其刻刀下賦予藝術的生命,一尊尊作品都是他高度智慧與藝術造詣的結晶。臺灣有關部門為表彰朱銘對文化的貢獻,特于1976年給他頒贈臺灣文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