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靜的岳陽路上,有一座石木森森的院子,范圍雖不算大,但春蘭、夏荷、秋菊、冬梅,一年四季,花事繁盛。這百花深處,也正是海上藝苑——上海中國畫院的所在處。
上海的中國畫源遠流長。從十九世紀后期起,任熊、虛谷、趙之謙、任頤、蒲華、吳昌碩等前輩畫家先后崛起,形成了“海上畫派”,嗣后柯枝繁衍,益見豐茂。建國后,早在一九五六年,在周恩來總理主持的一次國務會議上就作出了在上海建立“中國畫院”的決定。當時的陳毅市長親筆書寫了“上海中國畫院”六個大字。一九六0年六月二十日正式成立,第一任院長為著名書畫家豐子愷。聘請以上海地區為主、兼顧華東的著名畫家七十人入院,授予畫師積稱。他們或擅寫意,或長工筆,或兼工帶寫、莫不各有專長,流派紛呈。之后,又陸續吸收一批中、青年畫家入院深造。
畫院為上海地區國畫、書法、篆刻藝術活動的中心,主要任務是中國畫創作、畫學理論研究、培養畫壇新人和輔導業余愛好者。自成立以來,每年(十年內亂除外)舉行一次年展,深受群眾歡迎。畫庫入藏本院畫家作品數千伯;收藏明、清古畫,尤其是晚清海上畫派的代表性作品,往往為外間所罕見。和有關單位合作纂編了《中國美術辭典》,并經常到各大專院校、工人文化宮、青年宮、少年宮、俱樂部進行講學授課。多年來為人大會堂、上海各大賓館、大飯店作布置畫數以萬計。同時接待外賓來訪,交流藝術經驗,還畫了一定數量的禮品畫,贈送有關國家元首和領導人。
現在畫院設國畫(分山水、花鳥、人物三個小組),書法篆刻和理論研究三個專業部門,擁有專業人員六十多人,如擅長山水畫的沈萬士、劉海粟、林風眠、伍蠡甫、謝稚柳、應野平、張雪父、張炎夫、俞子才、胡若思、郁文華、林曦明等;擅長花鳥畫的朱屺贍、鄧懷農、王個簃、胡伯翔、黃幻吾、陳秋草、葉路淵、陸抑非、唐云、吳青霞、曹簡樓、張守成、江圣華、喬木、陳佩潞、富華等;擅長人物畫的關良、鄭慕康、沈子丞、周練霞、程十發、劉旦宅等,都是富有創造性的國畫家,他們的作品,以醇厚的藝術魅力和鮮明的個人風格,贏得廣大讀者的喜愛。此外,還有一批很有希望的青年畫家、書法家。新葉后浪,精神飽滿,積極開展各項活動,正在為祖國社會主義四化建設努力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