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藝術明代初葉已相當盛行,一些文人、騷客和朝廷顯貴,把它同珠寶玉器掛在一起,作為身上的裝飾佩件和扇墜,因而核雕風行一時。
濰坊市特產-濰坊核雕
▽濰坊核雕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據(jù)傳,明代宣德年間,有個叫夏白眼的核雕能手,能在橄欖核上雕刻十六個米粒大小、眉目傳神的孩,為當時的皇爺朱瞻基所賞識。到了明代后期,皇帝朱由校不僅愛好,還親自操刀雕刻。
濰坊核雕藝術是從北京傳來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jù)傳,清朝晚年諸城有個叫“張大眼的藝人,在京跟一雕刻朝珠的老師傅學藝,藝成回鄉(xiāng),又收濰縣人都渭南為徒,后來都渭南將此技術傳給兒子都蘭桂。
都蘭桂又收考功卿為徒弟,師徒二人切磋琢磨使這一古老的藝術大放異彩。
▽濰坊核雕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早在本世紀初,都蘭桂的核雕技藝已名揚海外,他的作品曾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一等獎。為了提高核雕的藝術水平,藝人們不斷從書畫藝術中吸取營養(yǎng)。一九七九年考功卿雕刻的《赤壁夜游》,再現(xiàn)了明代核雕藝人王叔遠所雕的“核舟”形象,而且在某些方面,還有新的發(fā)展。
人物除了蘇東坡、黃魯直、佛印和尚、書僮和艄公外,又增加了書僮、茶僮各一人。器物方面,增加酒桌一張,酒壺兩把,左右蓬門上的門環(huán)兩個,可以轉動的門板兩扇,風旗一面和一條細如發(fā)絲的錨鏈錨鏈由三十七個鏈環(huán)組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轉動自如。
錨鏈上系有錨頭,可拋可啟,充分顯示出作者高超的技藝。他所雕刻的另一作品《百萬雄師過大江》,生動地表現(xiàn)了渡江戰(zhàn)役的雄偉氣勢。在長不到三點五厘米,高不過二點五厘米的桃核上,雕刻了十八名解放軍指戰(zhàn)員的英雄群像。
指揮員手拿望遠鏡,兩眼緊盯著大江對岸;司號員嘴上的軍號似乎在嗒嗒作響;戰(zhàn)士們有的射擊,有的裝彈,形神畢肖。老船公奮力劃槳,堅定沉著。整個作品,立意新穎,主題突出,布局嚴謹,刀法剛勁,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