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春末夏初,適逢長江兩岸美麗的杜鵑花盛開的時候,豐腴肥碩、肉味鮮美的鰣魚便源源上市了。鰣魚在我國的珠江、長江和錢塘江的下游地區均有出產,但以長江下游的江陰、鎮江、南京為最多,其中又以鎮江鰣魚最為出名。
鎮江段的長江稱為京江,焦山屹立江心,山旁小嶼環列,致使蟲藻麇集,為隨江東下的鰣魚提供了豐盛的食餌,因而這里的鰣魚最為肥美、鮮嫩。
鎮江市特產-鎮江鰣魚
▽鎮江鰣魚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鰣魚,屬鯡科,古稱“魱”,體扁而長,色白如銀,肉質鮮嫩,為一般魚類所不及。宋代蘇東坡有詩贊美道:“芽姜紫醋炙銀魚,雪碗擎來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莼鱸。”
這里的銀魚,就是指的鰣魚。鰣魚是溯河洄游性魚類。棲息于太平洋,每年五六月水溫上升到攝氏十八至十九度時,從海里進入長江口然后溯江到江西省的鄱陽湖和贛江產卵。
孵化后,先在湖泊或長江河灣肥育,到九十月份,水溫逐漸下降,即順流而下回到海中生活。漁民們掌握了它的活動規律,就抓住產卵前后兩個月的時機,適時捕撈。據說,鰣魚十分愛惜自己的鱗片,魚網一觸到它的鱗,它就不動了。
故蘇東坡稱它為“惜鱗魚”鰣魚性情暴躁,一旦離開水,很快就死亡。所以在市場上看不到活蹦活跳的鰣魚。鰣魚營養價值很高,是我國珍貴的魚類之一。據分析,鰣魚中含蛋白質、脂肪、鐵質、鈣、磷、核黃素等等,人們稱它為“魚中之王”。
鎮江鰣魚的烹調也有特色,主要有清蒸、紅燒兩種。清蒸時,不去鱗,到吃時再去鱗,因為鱗片上附有很多脂肪,帶鱗清蒸,色澤銀白如故,肉質爽而不膩,加以姜末、鎮江香醋蘸食更是別具風味。
郭沫若同志曾以“鰣魚時已過,齒頰有余香”之句,來贊賞鎮江鰣魚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