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第一菜,以在酒席上吃熱炒菜時,第一個上桌而得名。從前,生意人夸海口,叫“天下第一菜”。此菜不僅講究色、香、味形,還講究“聲”,因此,有些地方稱之為“平地一聲雷”。另外,也有稱“桃花飯”的更多的地方則稱它為“口蘑蝦仁鍋巴”。
無錫市特產-無錫第一菜
▽無錫第一菜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鍋巴一物,見諸文字記載始于南北朝。南朝蘇州人陳遣在郡中為吏,很喜愛吃鍋巴當時叫鍋底飯。每次有公差勤務,都要帶一些鍋此人孝順母親,常把炕得黃黃的鍋巴,作為小食奉獻母巴,邊走邊吃親,被傳為佳話。
以鍋巴作菜肴原料是后來的事。鍋巴本是普通食剩之物,經過巧手烹調,成為名菜,真所謂物盡其用,化平庸為神奇了。
▽無錫第一菜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做菜肴宜用糯米或粳米飯的鍋巴,要薄且厚度均勻先烘干,后油炸,才能使鍋巴在澆鹵汁時保持松脆。炸鍋巴的油需八成熱,才能使鍋巴漲發快,不吸油,吃口好。如油溫過低,鍋巴發得慢,會吸收一部分油,食時會嫌油膩,不松脆。
第一菜的主要配料有口蘑、蝦仁、雞脯等。口蘑亦稱香菇、香蕈冬菇,色黑,是調味佳品。宋人楊萬里有《黑菌》詩云:春雨膏時毓乳枝,秋陽暴后簇銀杯。有華敷作仙人傘,無垢凝成玉女胎。
雪液深遮三秀草,天花瓊上五層臺。枯根尚有桑榆在,蔬水須教手灌培。黑菌即口蘑。陳達叟所說的“紫芝”,亦即香蕈。“濕生者腴,卉生者奇”,對香菇作了生動的描繪。
用香菇作配料,可以使菜肴增加營養,亦可提鮮助味。做此菜時,先將鍋巴烘干,蝦仁以水淀粉上漿,雞脯撕成絲。炒鍋上旺火,放豬油,待四成熱,放入蝦仁,撥動溜熟,倒入漏勺瀝油。
原炒鍋上火,放入雞湯、蝦仁、雞絲、香菇,再加紹酒、精鹽、味精、蕃茄醬、白糖、白醋,燒沸,下水淀粉,勾成薄芡,放入熱豬油少許,裝入碗內。同時,另用一炒鍋上火,倒入豆油,待八成熱,投入鍋巴,用漏勺掀翻,炸至松脆,撈出放另一碗中。
兩碗同時上桌,將鹵汁立即澆在熱鍋巴上,發出“吱溜”一聲響,冒出一縷白氣即成。無錫第一菜色呈桔紅,酸甜宜人,蝦仁鮮嫩,鍋巴香松,為酒席上別開生面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