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黃酒又稱即墨老酒,產自即墨的特產黃酒。即墨老酒隸屬于黃酒,是中國歷史名酒之一,是黃酒中的珍品,其釀造歷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有正式記載是始釀于北宋時期。2022年7月20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即墨黃酒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保護范圍為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現轄行政區域。根據批準文件指示,即墨黃酒生產質量技術要求如下:
(一)原料要求
1.黍米。產地范圍內和國內北寒溫帶種植的黍米,符合GB/T13356規定二等以上的要求。
2.水。采用嶗山北麓的地下深井水,井深≥30m,水質硬度在240~400mg/L的麥飯石水,符合GB8537規定。
3.酒曲。選用當年產優質小麥,經“粉碎→成型→發酵”三步法制成。
(二)工藝流程
浸米→糊化(蒸飯)→糖化→發酵→壓榨澄清→煎酒滅菌→陳化貯存→勾調→過濾→酒殺菌(酒壇清洗殺菌)→灌裝封口→成品黃酒。
加工要點:
1.浸米。將黍米浸泡24小時以上,浸米溫度35~40℃。浸泡后沖洗,要求水清無米漿。
2.糊化(蒸飯)。加熱蒸煮90分鐘,使淀粉變為可發酵性糖,達到焦而不糊的狀態。
3.糖化。蒸煮好的糜攤涼冷卻至60℃,加入酒曲,進行糖化。
4.發酵。糖化好的糜溫度降至25~34℃,加入酵母發酵。甜型需在28~34℃下發酵5―7天,半甜型需在25~28℃下發酵8―10天。
5.壓榨澄清。酒液與酒槽分離,酒液抽入澄清罐中沉淀1天。
6.煎酒滅菌。瞬時滅菌,溫度控制在85~95℃。
7.陳化貯存。將酒裝入儲存罐或陶壇貯存,在避光陰涼處存放30天以上。
8.勾調。按照生產計劃和理化指標等因素,用不同年份的原酒進行調配。
9.過濾。清除雜質或沉淀。
10.殺菌灌裝。經過84~92℃高溫對酒進行殺菌,用蒸汽對酒壇進行殺菌后灌裝。
(三)特色質量
1.感官特色。
(1)半甜型:色澤金黃色或黃褐色,清亮透明,具特有的濃郁焦香,酸甜適中,醇和柔美,微苦而余香不絕;
(2)甜型:色澤褐紅透明,有光澤,具特有的溫和焦香,酒體醇厚,鮮甜爽口,甜而不膩,柔和協調,后味深長。
2.理化指標。
(1)半甜型:總糖40.1~100.0g/L,非糖固形物≥24g/L,酒精度(20℃)≥11.0%vol,總酸4.5~7.5g/L,氨基酸態氮≥0.22g/L,pH值3.5~4.5,氧化鈣≤0.5g/L。
(2)甜型:總糖>100.0g/L,非糖固形物≥23g/L,酒精度(20℃)≥11.0%vol,總酸4.5~7.5g/L,氨基酸態氮≥0.23g/L,pH值3.5~4.5,氧化鈣≤0.5g/L。
3.安全及其他質量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四、專用標志使用
即墨黃酒產地范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提出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的申請,經山東省知識產權局核準后予以公告,報國家知識產權局備案。即墨黃酒的檢測機構由山東省知識產權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